-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对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适应过程,接受新事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突破习惯性思维。
今年2月,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国5A级旅游景区都应配备"第三卫生间"计划。北京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北京将率先在4A和5A级景区增设第三卫生间。记者探访北京多数景区,发现大多尚未建设第三卫生间,而在已建成的景区中,仍存在游客不知第三卫生间,使用率不高的情况。(见5月30日《新京报》)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最早出现在泰国,是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厕所。
北京多处景区的"第三卫生间",不仅"上座率"不高,而且有的几乎成了摆设,显然未能实现其初衷。可见,部分公众的文化理念和认知,还没有跟上"第三卫生间"的建设发展步伐,接受它尚需时间和过程。
其实,中国早就有了"第三卫生间",马路边的流动公厕、火车和飞机上的厕所也没有性别标识,它们本质上也是"第三卫生间"。此外,建立固定"第三卫生间"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如上海、天津、郑州等,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建设行列。
然而,一些地方对"第三卫生间"的管理服务比较滞后,如厕尴尬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郑州一座"第三卫生间",一名男子因内急,拉开厕门却看到里面有一位女士。
因此,对于"第三卫生间",不能只建不管。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第三卫生间"的认知度。对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适应过程,接受新事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需要突破习惯性思维。
同时,应严格按照《"中性卫生间"建设指导意见》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第三卫生间"对老、幼、病、残、妇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如厕尴尬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作鲜明的公厕标记和引导人们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来克服。一旦人们形成习惯,"第三卫生间"的尴尬就会减少很多。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