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调控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再次,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后,也是经常地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
所谓间接方式的调控,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指导性计划)的形式,经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经济利益)而实现的调控。具体说:1、它是通过市场这个中心环节实现的调控。2、它是运用经济参数调节市场而实现的调控。3、它归根结底是调节经济利益而实现的调控。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主要手段及其综合运用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产业政策。4、对外经济政策。
四、宏观调控政策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1、财政政策与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
(1)财政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在经济上作为一个分配范畴,是以国家为主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集中性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财政与社会再生产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它在社会再生产中居于重要地位。
财政在社会再生产听地位决定了它在宏观经济中起着重大作用。
(2)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平衡。
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政策的可划分为(总量调节政策)、(结构调节政策)、(经济利益调节政策)。
总量调节政策。财政收支总量对总供求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支出总量对总供求的影响。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结构调节政策,功能有,一是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调节;二是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节。
利益调节政策,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财政收支变动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二是通过财政收支变动调节非劳动性收入。
财政政策类型及运用。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的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它的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平衡性财政政策,(它是的功能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同步增长)。
一般来说,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需求过度膨胀时,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和紧缩政府开支,将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盈余部分沉淀在国家财政手中,以压缩总需求;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时,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开支,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时,可以采取平衡性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等于财政收入,以继续保持平衡。
(3)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时,可以利用的调控手段如下:
税收、公债、预算、财政补贴和折旧率。
2、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
(1)货币供给及其形成机制
公众所持有的现金构成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特别是消费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规模以及消费资金的规模。
公众在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构成货币供给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货币供给是公众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当中央向公众和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增加,从而使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向公众和商业银行卖出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的准备就会减少,从而使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量减少。
(2)货币需求及其形成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大体上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即为了使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交易顺利进行而保持货币。二是对货币的储备(预防)需求,即为了应付不时之需而保持货币。三是对货币的投资需求,即为了寻求有利的投资机会而保有货币。
货币需求的形成机制。对货币的需求来自人们的交易动机、储备动机和投资动机。货币需求的形成机制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的活动水平或收入水平。二是利率水平。
(3)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平衡
调整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在信用膨胀或经济过热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使派生存款减少,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急剧减少;反之,在信用萎缩或经济发展缓慢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则可使派生存款增加,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调整再贴现率。在信用膨胀、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使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减少,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在信用萎缩、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可使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量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是国债和外汇。中央银行通过对国库券的买进或卖出,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量。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