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六、核应急演习演练、培训与公众沟通
中国高度重视核应急演习演练,切实加强,注重公众沟通,不断提高各级核应急组织应对处置严重核事故的能力水平,普及社会公众核安全应急知识,营造促进核能发展良好环境,树立全社会对发展核能事业信心。
组织实施核应急演习。发布《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核应急演习管理规定》等规章,明确 规定国家核应急演习方针原则、组织机构、内容形式、分类频次、准备、实施程序等。适应核能发展需要,定期举行全国性核应急联合演习;相关省(区、市) 每2年至4年举行一次本级场内场外核应急联合演习;核设施营运单位每2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每年组织多种专项演习,拥有3台以上运行机组的演习频度适当增 加;核电站装投料前,所在地省级核应急管理机构组织场内场外联合演习。近年来,先后组织代号为"神盾-2009""神盾-2015"的国家核应急联合 演习,参演规模近6000人,日本、韩国、法国、巴基斯坦、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派出官员、中公专家观摩。
建立三级核应急培训制度。国家核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全国核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省(区、市)核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核应急人员培训,核设施营运 单位负责本单位核应急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福岛核事故以来,中国各级举办培训班110多期,培训近万人次。目前,中国核应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均参 加过不同级别、的培训。
加强核应急公众沟通与信息发布。中国高度重视核应急公众沟通和信息发布,制定相关规定,明确公开透明、客观真实、可信、科学通俗的工作原则。各 级核应急组织建立专门的核应急宣传队伍,适时向全社会宣传国家核能政策、核安全政策、核应急政策,增加核能发展透明度,确保公众享有核安全监督权、核应急 准备与响应知情权。2013年以来,以"共筑核应急核安全防线、共促核能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多次组织全国范围核应急宣传活动,国内外受众面达到10亿 人次。2015年1月,利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契机,开展一系列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活动。2015年12月,组织媒体走进中国核电企业,开展"助推核能 发展、帮助'一带一路'"采访活动,向国内外集中展示中国核电技术先进性、核电安全可靠性、核电管理规范性、核应急准备充分性,产生了积极社会反响。各涉 核企业、大专院校和有关团体还以各种形式开展涉核科普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安全发展核能的良好氛围。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毗邻广东省,特区公众和舆论关注内地核能发展。1992年以来,粤港双方针对广东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核应急事宜达成 多项共识。国家核应急管理机构多次与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组织宣介会,不断充实粤港核应急合作机制内容,完善粤港核应急交流平台,及时回应公众关 切,消除疑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还有针对性地与港澳地区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各领域,提高当地人员水平,为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核能安全利用是关系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两岸双方对此高度重视。2011年10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 协议》。在该协议框架下,两岸建立核应急事务联系机制,在核电安全法规与标准、核电厂事故紧急通报、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核电厂事故紧急应变及准备等领域 不断拓展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七、核应急科技创新
中国制定国家核应急工作规划,明确核应急领域科技创新目标要求、体制机制、人才建设、主要任务、措施等,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事故后果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中国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事故源项估算、风场诊断与预报、气载放射性扩散、水体放射性扩散、核辐射医学应急分类及救援、放射性剂量估算等技术领域取得成果,为国家核应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核应急基础技术研究。开展"华龙一号"反应堆、AP1000反应堆(美国先进压水堆)、EPR反应堆(欧洲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等三代、四代 核电技术反应堆核应急技术与管理研究。针对多机组同时出现共模事故、内陆核电站严重事故源项分析、跨地区核应急准备、核燃料循环设施应急准备、核与辐射恐 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等重大课题,持续开展研究,取得一批成果,促进了中国核应急基础技术水平的整体增强。
核应急专用装备研发。重点推进核应急辐射监测、辐射防护、医学救援、去污洗消等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制车(船)载巡测设备、航空辐射监测系 统、辐射监测与事故响应机器人等装备设备,以及车(船)载核应急指挥系统、核应急医学分类及监测平台、医疗支援系统等,并已装备各级核应急救援队。中国海 关使用的门户式辐射探测设备全部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制造。
核应急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展核应急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全全国核应急资源管理系统。研发核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创新核应急预案模块化、 响应流程智能化、组织指挥可视化、辅助决策科学化等技术,实现日常管理与应急响应一体化,提高了核应急响应能力和组织指挥效率。
核应急医疗救治技术研究。开展急性放射损伤诊治等技术研究,制定急性放射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案和救治指南。开展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及 其推广应用研究,研制适用于广大人群的核辐射事故生物剂量估算方法,优化重度、极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患者的非清髓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MSC)联合移植救治模式,在放射病治疗中实现多项,以最大程度减少核辐射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持续开展系统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核辐射损伤的基础与 临床研究,创建了MSC联合造血干细胞治疗重度放射病的治疗新方案,其研究成果"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该领域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机构研究创建了"三级处置、四级救治"体系化核应急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模式。
公众风险沟通和心理援助研究。开展核突发事件(事故)情况下大范围公众群体危机心理援助技术研究,构建相关心理干预模型,提出应对预案、标准和实施指南。针对核辐射特点,研究编制核事故公众防护问与答、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应用丛书。
核应急环境气象创新性研究。持续研发并建设完善中国气象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改进升级核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气象服 务系统,完成大气扩散模式的精细化改进,全球模式分辨率由原来的85千米左右提高到30千米,中尺度区域模式分辨率由15千米提高到10千米,实现了对污 染物扩散更加精细化模拟和预报。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