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字仲卿,庐江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异,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平不苛苛:苛刻。
B.未尝笞辱人笞:抽打。
C.迁北海太守迁:升官。
D.亦安所施施:给予恩惠。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
B.足下以
清明之德
C.可谓淑人
君子 D.以
爱利为行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笃于故旧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
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C.①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②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D.①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
②直敞远守剧那,驭手绳墨,胸臆约结。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⑤⑥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字仲卿,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他廉洁奉公,深受所辖区内百姓爱戴,因此被提升为北海太守。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向朱邑诉说心中的不快,希望自己像陈平、韩信那样被推荐,为国效力。
C.朱邑位居高官,他将俸禄及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无多余财产,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父亲遗愿,将他安葬于最早为官的桐乡城西的地方,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年年祭祀。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D(D施:施展)
2.C(A故事:古,先例;今,文学作品的一种。B清明:古,清正廉明;今,二十四节气之一。D爱利:古,仁爱安利;今,贪图利益)
3.D(D替/被。A对。B凭借。C依靠)
4.D(②说的是敞的事。③是敞的陈述,没有谈及廉洁之事。⑤陈述的对象是民)
5.A(不是直接升迁)
6.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本题主要应正确翻译“居处俭、亡”等词语的意思)
【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品行仁爱而安利,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相反地慰问老年孤寡的人,所遇之人都能得到他的恩惠,故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举贤良担任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第一担任大司农。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性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皇上器重他,朝廷内尊敬他。
这时张敞为胶东郡相,他给朱邑的信中说:“英明的君主注意远古,广招贤人,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职尽力的时候。正值我远守政务繁忙的郡国,为法度所约束,就像马被驾驭一样,胸怀屈结,所以没有奇谋。即使有,那在什么地方施展呢?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这是有与没有的情势不同的结果。过去陈平虽然贤能,但必须有魏无知的推荐然后才能到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过去的士大夫让当时才智出众的人都能施展其才,假若一定是伊尹、吕望这样的人然后才推荐他,那么这人不依靠您就能自己显露其才了。”朱邑感激张敞的话,被推荐的贤能的士大夫中,有很多得到过他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死。皇上怜惜,下诏称赞他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操,减食以示节约,没有多余的交结,没有十条干肉的馈赠,可称得上是善良人和君子,他遭遇凶灾,我非常同情。特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祭祀他的父亲。”
起初朱邑患病快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说;“我原来担任桐乡官吏的时候,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我的后世子孙祭祀我,将比不上桐乡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茔,建立词堂,每年祭祀,到现在没有中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