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要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3-17 16:25:12
(一)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和业务
1.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1)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具有咨询议事机构的职能。
(2)职能变化与目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央银行职能变化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相分离,突出货币政策调控职能;第二,强调金融稳定职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顺应这一趋势,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3)主要职能
“发行的银行”
|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全国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
货币发行权经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还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
“银行的银行”
|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带有管理和被管理性质的特殊关系,它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央行提供的服务包括: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
|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处理对外金融关系,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具体职能包括:
(1)代理国库收支;
(2)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政府的银行”
(3)对政府提供信贷;
(4)代表政府管理金融活动,制定、发布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监管和业务的命令及规章,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5)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6)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活动,进行国际金融合作。
2.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在履行三大基本职能时,其业务活动集中反映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表这一综合会计记录上。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借以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作为“发行的银行”,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个主要项目;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负债方;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业务上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列于负债方的接受政府等机构的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通过持有政府债券融资给政府,以及为国家储备外汇、黄金等项目。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储备货币
|
储备货币包括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1.货币发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流通中的现金,二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
2.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
该项目包括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为了满足支付清算需求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存入的款项,以及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
【小贴士】由于这类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较弱,故其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不计入“储备货币”科目。
|
发行债券
|
该项目主要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央行票据。
|
国外负债
|
国外央行或外国金融机构出于国际合作或者资金清算目的在中央银行存放的资金。
|
政府存款 |
政府存款即国库存款,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均由中央银行代理。那些依靠国家拨给行政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存款,如机关团体、部队、非银金融机构等也由中央银行办理。 |
自有资金 |
中央银行的资本金,全部由国家出资。 |
其他负债
|
其他负债主要包括正回购余额、微调工具和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以及前述负债以外的负债。
|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国外资产
|
1.外汇项目:记载中央银行获得外汇资产的历史成本,即为了购买外币而投放的人民币。
2.货币黄金:从国内或国际黄金市场购入的黄金,以人民币计算历史成本。
3.其他国外资产: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头寸、特别提款权、其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及外汇缴存的人民币准备金等。
|
对政府债权
|
该科目是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主要是特别国债。
|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
该科目是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存款性公司的再贷款余额、再贴现余额、常备贷款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逆回购余额。
|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
该科目是对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发放的金融稳定再贷款,目的是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
|
这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开发等所发放的贷款。
|
其他资产
|
其他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其他业务形成的资产,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投资、在途资金占用、暂付款项、待清理资产、待处理损失以及前述资产以外的资产。
|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
1.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性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的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商业银行 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吸收存款的比例,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小贴士】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中超过法定的部分。
(2)影响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基本前提条件。银行在吸收一笔现金或支票后,会留存一部分准备,再将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对于一定数量的存款来说,准备金的比例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存款派生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准备金的比例越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就越强。如果在法定准备金率 100%的全额准备制度下,则根本排斥银行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贷款的可能性,银行就没有创造信用的可能。如果银行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则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全额放出,这些贷款会重新回到商业银行成为存款,如此不断循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货币供应量。
2.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包括社会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体系中作为准备金的存款。
(2)货币乘数的概念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基础货币,创造出倍数的货币供给额,其中,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倍数关系,被称为货币乘数。
(3)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假设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没有超额准备金。由于实行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向客户的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账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 20%。假定甲客户将 10 000 元现金存入 A 银行,A 银行按规定从中提取 2 000 元作为准备金,其余 8 000 元可用于继续发放贷款;乙客户从 A 银行取得这 8 000 元贷款后存入 B 银行,同样,B 银行提取 1 600 元的准备金,其余 6 400 元也可用于发放贷款。以此类推,银行与客户之间不断贷款和存款,直到原始存款全部用完为止。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增加额 ( 元 )原始存款为10 000 元,法定准备金率为 20%,商业银行派生出的存款为 40 000 元,商业银行创造的总存款为 50 000 元。若法定准备金率为 r,原始存款为 D0,所有商业银行存款增加额之和为 D1,则:2 n
① 简单货币乘数公式D1 = D0 ×231rD0 和 D1 之间存在乘数关系,即为货币乘数。
若以 m 代表货币乘数,则简单货币乘数公式为:m=1r理论上,货币乘数可以简单表示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改变货币乘数。
② 一般货币乘数公式
现实中,上面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存在一系列漏出因素:首先,必然存在一部分存款以现金的形式被公众提取出来,并持续地保留在公众手中,提现率 c 为客户提取的现金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其次,各个商业银行通常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 e 为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r 仍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漏出因素会使货币乘数减小,此时,完整的货币乘数公式为: m= c+1c+r+e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其掌握的利率、汇率、借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及金融法规等工具,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三大部分。
2.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
1.稳定以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风险有重要影响,但货币政策作为总需求管理工具,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相互配合,以此来实现币值的稳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2.货币政策要对最终目标发生作用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一系列中间变量的设定、调节和影响来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
中介目标
|
1.也叫远期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判断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指示变量。
2.根据通常采用的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3.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等。
4.有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议主要围绕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变量展开。在此背景下,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重新采纳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
操作目标
|
1.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时也被称作近期目标。
2.从货币政策作用的全过程看,操作目标距离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最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调控对象,可控性极强。
3.操作目标的选择同样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等标准。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操作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具体而言,如果以总量作为中介目标,则操作目标也应该选取总量指标;如果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则操作目标就应该以选择利率指标为宜。
|
1.目标相对固定,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此也被称作货币政
策的战略目标或长期目标。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稳定物价,将一般物价水平控制在一最终目标金融定范围以内,以防止通货膨胀。即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即称实现了充分就业。
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
4.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指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及基础货币等。
3.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1)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2)分类
根据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此外,还有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普遍或常规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实施对象是整体经济和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措施。
(2)效果: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有较多的剩余准备金→增加贷款或投资→通过整个银行体系创造出较多的派生存款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剩余准备金减少→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货币的大幅度紧缩。
(3)优劣:一般来说,存款准备金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即使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其缺点是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幅度,而频繁地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也使商业银行难以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贴现利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
(2)效果
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以扩张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下降。
(3)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变动也会对市场利率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附带有“告示效果”,向银行和公众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方向。利用再贴现这一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即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
|
3.公开市场业务
(1)概念: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2)效果
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货币供给量减少(回笼基础货币)→证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上升→提高借入资金的成本→减少社会投资→抑制经济过热的势头。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货币供给量增加(投放基础货币)→信贷规模扩张→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扩张。
(3)分类
(4)优点: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主动权完全在央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且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
1.概念: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2.作用: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货币总量调节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希望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用途的信贷数量产生影响。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采用取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条件,一般期限较短,居于补充工具的地位。
3.分类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消费者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用控
(1)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首付的最低金额;制
(2)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
(3)规定以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就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通常指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作出规定,是央行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选择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就可以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入量,从而控制住最高放款额度。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
直接信用控制 |
是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
间接信用控制 |
其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能实现,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1)道义劝告是央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书面通告或口头通知,主要是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规劝其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SLO以 7 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2.常备借贷便利(SLF)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中央银行借贷便利类工具,用以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SLF 以隔夜和 7 天为主,最长期限为 3 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
3.抵押补充贷款(PSL)于 2014 年 4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设立之初旨在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此后逐渐常态化地用于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定向的流动性管理手段。PSL 期限相对较长,操作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
|
他政策工具 |
|
(3)规定以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就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
|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通常指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作出规定,是央行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选择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就可以间接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流入量,从而控制住最高放款额度。 |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
|
直接信用控制 |
是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
|
间接信用控制 |
其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能实现,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1)道义劝告是央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书面通告或口头通知,主要是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规劝其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SLO以 7 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2.常备借贷便利(SLF)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3 年初创设的中央银行借贷便利类工具,用以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SLF 以隔夜和 7 天为主,最长期限为 3 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
3.抵押补充贷款(PSL)于 2014 年 4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设立之初旨在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此后逐渐常态化地用于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定向的流动性管理手段。PSL 期限相对较长,操作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
|
4.中期借贷便利(MLF)于 2014 年 9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MLF 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5.临时流动性便利(TLF)于 2017 年 1 月 20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向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性流动性支持,以满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的集中需求。
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概念:指中央银行以货币政策手段,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和影响经济中的相关经济变量,并通过一定渠道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的过程与作用机理。
(2)一般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指标。
(3)各种经济理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看法(4 种)
利率传导机制
|
1.学派: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核心观点)。在这一传导机制中,核心的变量为利率。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投资↑→总产出↑
3.内容: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过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和产出水平的变动。
4.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利率对投资水平的影响;投资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
信用传导机制 |
伯南克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信用传导机制,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的结论。
1.银行信贷渠道
(1)产生原因: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准备金和存款)增加时,银行的可贷资金也相应增加。对银行信贷比较依赖的企业的筹资额度也会扩大,这会刺激企业的投资支出,最终会扩大社会总产出。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银行存款和贷款↑→投资↑→总产出↑
2.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1)产生原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企业的股价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净值随之增加。企业净值增加意味着作为借款人的企业的抵押资产较多,这会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愿意提供较多的贷款,社会总需求会因企业的投资支出的增加而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净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总产出↑
|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货币学派的托宾 q 理论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通过其他相关的资产价格以及真实财富效应作用于整个经济。
1.托宾 q 理论
(1)q 值:q 值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企业市场价值q=资本重置成本
q>1 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
q<1 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2)内容:托宾 q 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活动,当货币当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会超过意愿持有量,这时居民会选择将多余的货币支出。如果居民选择购买股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需求的增加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这将引起托宾 q 值上升。当 q 值大于 1 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将会大于重置成本,此时企业很容易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来发行较少的股票,并买到较多的新投资品,这会导致投资增加,最终会提高社会总需求和总产出。
(3)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托宾 q↑→投资↑→总产出↑
2.财富效应
(1)内容:莫迪利安尼认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股价上升时,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价值将会上升,财务困境出现的可能性有所降低,这会刺激家庭部门购买耐用品和住宅,社会总需求和总产出随之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股价↑→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和住宅支出↑→总产出↑
|
汇率传导机制
|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是外汇资产的价格,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内容: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本币存款相对于外汇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降低,资本总是从利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这将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促进本国商品出口,抑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使净出口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
2.基本思路: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净出口↑→总产出↑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