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单元教学完成后,设计的一个创新实践平台。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各位评委、老师介绍: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二、设计思路及活动过程;三、反思启示及教育效果。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正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弥足珍贵的空间。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小课堂、大社会”的特色,我们给创新平台活动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综合应用、自主探究的平台。第二,获取新知识 ,拓展能力的平台。第三,创新实践,活动体验的平台。活动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设计思路及活动过程
【整体思路】
《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一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课题,加之初三实际教学中又不可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所以我们把整个活动设计分为四个有机统一、互相呼应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自主发现 目的: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互动交流 目的:合作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反思体验 目的:自由论坛——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四阶段:回归生活——指导践行 目的:我在行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了使活动资源共享,使活动可持续开展下去,能够让校园效应和社会影响更深更广,我们和学生一起创设了一个无限的交流与分享、探究与创新空间——济南外国语学校《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专题网页。
下面让我们按照活动的四个阶段,分别进入网页相对应的“热点视窗”、“ 互动舞台”、“自由论坛”、“无限空间”这四个板块,给大家说明我们的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板块一:热点视窗
课件展示:生活长镜头: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两位同学走上泉城路,运用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济南市街头缺少垃圾箱,尤其少分类垃圾箱的现状,孩子的内心深受触动,她们说:“活动前从没有想过循环利用资源和自己联系这么密切”,本次活动使她们懂得垃圾也是“财富”。
设计意图:本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大舞台,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情境中,培养观察、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或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冲浪搜集资料;或走上街头或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运用拍照、DV、采访调查、观察实地等手段,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这里的资料主要是学生随时提供,老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主要是全面观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课件展示:济南垃圾处理系统。
生活处处皆学问,当我们把探究的乐趣交给学生,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生动、灵动 ,通过“热点视窗”把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引进了课堂。
板块二:互动舞台
课件展示:在探讨循环经济的概念时,艾迪同学设计了动漫作品“让循环经济圆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栩栩如生;二班和十五班的组合“水精灵家族”,设计了别具一格的FLASH,用形象的动画向同学们演示了水的循环利用的可能和设想;七班同学组成了“纸的旅行”,探讨了纸的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案;“东游记”小组设计了“秸秆-——看我七十二变”,“三国演义”小组设计了“塑料是把双刃剑”等充满哲辩与童趣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各小组有不同的见解与收获,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老师给同学提供了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这一合作研究的环节。这一过程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充分地展现自我,通过学生的多媒体作品,一幕幕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灵感,让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这次充满创新乐趣的活动中来,使课的展开真正能成为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空间,成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教师则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板块三:自由论坛
课件展示:在接下来的“自由论坛”中,大家纷纷畅谈在工农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各个班级、各个家庭中各种浪费现象和行为,纷纷出谋划策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饿办法,学生家长给我们送来了专题讲座,我们的学生也敢当专家走上讲坛。 “思维对对碰”,更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与专家对话,同学与同学面对面,创造了许多意外和惊喜。
设计意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通过学生活动的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反思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研究的学习,梳理学生提出的深层次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帮助,进一步激发创新实践的兴趣。
板块四:无限空间
课件展示:我是节约小能手: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等同学开始探究家里各种生活垃圾、学校各班级垃圾的丰富成分,给全校师生发了一份倡议书“变废为宝,垃圾制造”,并自发用纸盒子在班里、家里设计了多格垃圾箱。如今学生们富有创新意识的探究在继续,创造出的惊喜也还在延续。我们先后开展了“巧手扮我家”、“变废为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为绿色奥运出谋划策”等活动,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
设计意图: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创新实践平台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满意的微笑被每一个孩子分享。我们始终追求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主动参与,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谋划策,追求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大大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活不断充盈,使他们变得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创造力,越来越有责任感。
此次创新实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三、反思启示及教育效果
要妙趣横生, 重预设生成;要自主创造,重评价诱导;要回归生活,重指导饯行。
创新实践平台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这“工夫”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思路,既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既课堂生成。特别是教师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中都能书写出自信而辉煌的乐章。
有的同学提出想研究的课题,我就鼓励他亲自动手,并且随时提供帮助;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后告诉我很多方面的知识,我就及时表扬并鼓励走上论坛;也有的同学设计出现问题,甚至失败,我就肯定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会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肯定性、协商性或矫正性评价。例如:在课堂展示“纸的旅行”作品时,一个调皮的学生钟源,竟然从办公室的废纸篓里,把老师扔掉的一张只写了几个字的打印纸摆到了讲台,我当时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真诚地对他说:“你的发现对我震撼太大了!”并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搜索与发现:“聚焦老师办公室的节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分别从办公室到食堂,从宿舍到厕所等角度深入调查了解问题,提了几十条建议,我敏锐地捕捉到这里边有效的信息,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师非常佩服你能辩证地看待‘开发与节约’的问题”;“你的想法使我对做环境友好使者有了新的思索”;“你的建议对我们构建节约型校园太有价值了”等作出及时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偏颇的时候,我也先肯定其中合理成分,再从价值观上,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上等启发引领学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才学生独特的感悟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活动始终充满了勃勃的生命活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也才会真正回归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做法,自觉行动。
责编:guquan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