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小牧笛》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教材分析
(一)《小牧笛》选自上音版音乐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1)欣赏、学唱具有浓郁民族民间风格特点的乐曲、歌曲,感悟民族文化,使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的不同情绪,抒发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2)音乐知识技能方面涉及认识2/4、3/4变换拍子,并能用正确的节拍、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也可用较规范的动作为歌曲指挥;初步认识我国常见民族乐器--笛子。本课为本单元第一课时综合课。
我选择的内容是:学唱歌曲《小牧笛》和欣赏乐曲《牧笛》。正确听辨、拍击2/4、3/4节奏乐句,并能用正确的节拍、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二)歌曲《小牧笛》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商调式,为一段体结构,2/4、3/4变换拍子。节拍、节奏的变化使歌曲充满生气,歌词朴素、简练,生动地勾勒出农村风景画,抒发了孩子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歌曲的结束音使用了滑音,使歌曲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
(三)乐曲《牧 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创作的舞蹈音乐改编的,也可称为《新小放牛》。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引子清新明快,将人们带到了新的农村生活。第一段小快板表现了年轻人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板优美、动人,抒发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是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欲、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我校虽地处农村,有特长的学生寥寥无几,但通过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五年级的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和探索、创造音乐的活动能力较强,喜欢律动及各类音乐活动,具有一定的识谱及拍击节奏乐句的能力。
教学目标:
《课标》中提出音乐课程的定位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课程”。音乐教育的审美,往往表现为人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创设艺术环境、渲染情感氛围,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当中。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抒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2.欣赏乐曲《牧笛》,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想象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然惬意的田园生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牧笛》,认识变拍子,能用正确的节拍演唱歌曲。
2.能正确听辨、拍击2/4、3/4节奏乐句。
3.初步了解我国常见民族乐器--笛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唱歌曲过程中,结合2/4、3/4节奏强弱关系及指挥图示,运用听动互补形式,巩固、掌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在欣赏《牧笛》过程中能用肢体、语言等形式,表现几个主题的不同速度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和正确的节拍、速度演唱歌曲《小牧笛》,并能感受不同节拍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变拍子歌曲的特点,并能正确听辨、拍击2/4、3/4拍节奏乐句。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及音乐,将视听结合,同时结合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特点。本课教学内容以唱歌为主,因此在教授歌曲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示范法、听唱法、启发联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听、拍、唱、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和正确的节拍、速度演唱歌曲《小牧笛》,并能感受不同节拍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潜移默化的消化本课难点。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重视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敢于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音乐。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内容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听、拍、唱、赏等活动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律动、体验等活动感受音乐,使他们对音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中我以小牧童在农村的生活为主线,组织教学环节进行情境铺垫,接下来的“听” 、“拍” 、“唱” 、“赏”等各个环节我注重知识的逐层深入,从易到难。首先是“听”牧童最喜欢的歌,整体感知音乐情绪。重难点的“拍”也是在生动的师生游戏、律动等多种形式的体验中得以解决的,其中“唱”的几个环节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又感受到歌曲快乐的情绪;其次是“赏”牧童带来的乐曲,运用了讲述法和启发思维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牧童在农村快乐惬意的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最后布置作业的部分也是让学生在其他形式的作品中找找牧童快乐的农村生活,进行拓展的同时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因此我结合“两纲”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人文底蕴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不仅从听觉渗透民族音乐及民族乐器,所采用图片也多为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农民画。视听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教学方法说明附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学生进教室
(此时多媒体播放和牧童相关的音乐、图片)
2.音乐停止,师生问好
责编:guquan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