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在全国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有两种试题模型,一种为某学生的错误解题过程,要求考生指出错误原因;另一种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要求考生针对该课堂进行评述。其中,第二种案例所占分值较大,也是最是考生 摸不着头脑 和关注的重点,在这里对于课堂片段式案例的分析,建议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一、分析教师
1.教师行为角度:
提问方面:我们考察案例中教师提问是否体现提问技能,提问是否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有效性原则,课堂中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热烈场面提问: 是不是 对不对 ,然而学生齐声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效果,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无效的提问表现为: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零碎而不具体,教师提问用语不准、意思不明。
启发性原则,问题具有启发性是对提问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启发的重要性,比如常见的 灌输式 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或者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的将答案脱口而出,又或者出现课堂冷场,问而不答,启而不发,都是所提问题缺乏启发性的表现。
当然提问除了要遵循有效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以外,还要遵循其他几个原则如: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然而这几个原则在案例分析中非常少见,在这里不加赘述。
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违背教学评价原则,其中包括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在这里主要常见的是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所谓激励性原则,顾名思义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具有鼓励,激励的性质,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而不是打击教育。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错误行为是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厉苛责,或者批评其不认真等。
反馈性原则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 对 错 这样的单一的评价。
2.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中是否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例如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讲错,这一点通常要求考试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上是否突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水平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
3.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教学片段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否关注主体的需求,重视主体的参与。在近几年的案例分析中对于这一点,教师已经逐渐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了。
二、分析学生
1.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是学生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学习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①是否积极参与;②是否独立思考;③能否主动探索;④能否自由表达;⑤是否善于合作;⑥是否富于想象;⑦是否敢于否定;⑧是否兴趣浓厚。
3.学习效果:①学会了什么?②会学了吗?③学得有乐趣吗?
责编:guquan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