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飘扬在高速公路上的一面旗帜
来源:重庆日报 【天天考试大,天天进步大!】2010年7月12日
迄今为止,他直接参与了约3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具体负责了约100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为“畅通重庆”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交给我们的任务,不管困难多大,都要按时完成”
会议间隙,他们游名胜,访古迹,饱览重庆的美丽山水。到南山观山城夜景,自然必不可少。“南山,很美!重庆的交通,很方便!”从酒店驱车到内环高速公路经南山立交上山,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信步在南山山顶,来自韩国的金正惠女士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重庆的美景。
重庆本地居民都知道,此前上南山,必须借道南坪,继而辗转到四公里,上山的道路蜿蜒崎岖,且路况不好,花费时间较多。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上南山的交通状况,在峰会召开前抢建一座南山立交,成了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一是工期紧,整个工期只有10个月时间;二是工程量大,这是一座基本以高架桥梁构成的立交,所占面积达到宽600多米,长900多米,共有4条匝道,近2公里长;三是场地狭窄,施工点位于上新街后面,南山脚下,旁边就是内环高速公路主线,房屋、管线、高压线、工厂密集,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作业场地,施工场地只能见缝插针;四是干扰大,南山立交上跨内环高速公路,这条路车流量大,工程建设一定不能影响正常通行,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确保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顺利召开,是全市的头等大事,绝不允许有丝毫闪失。如何在会议召开前优质、高效、安全建成,让孙立东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孙立东是重庆交通大学“公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2003年在市交委建管处工作时还被评为“全市优秀公务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长期从事工程管理的经验,使孙立东养成了踏实、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
“每天早上7点半,他就到工地了,一般8点半离开,9点钟赶回办公室上班。下午5点下班后,他又要到工地。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凑。”李海回忆,在工地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要召集负责人开一个简短的现场例会,解决各种问题。
在孙立东的带领下,负责建设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假日,抢抓进度,大家心里都只有一个愿望:在规定的10个月工期内,建一座外型美观,质量过硬的立交桥,给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防患于未然,安全、质量始终是重中之重”
南山立交的工程刚刚结束,征尘未洗,孙立东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渝湘高速公路武隆至水江段的建设工地,迎接新的挑战。
然而,这条路穿越乌江画廊和喀斯特地区,沿途崇山峻岭,地质脆弱,建设难度堪称“世界第一”。 来源:考试大
为了优化设计,孙立东反复与设计单位讨论。“在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地区,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孙立东说。因此,在最初设计时,高速公路主动为环境让路,将线路选在半山腰穿行,以架桥、打隧道为主,这样既避免了占用良田,又避免了大开大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而白马至武隆段,几乎没有路基,基本为桥梁、隧道直接相连,形成了4座特长隧道、1座长隧道构成的长度近21公里的特长隧道群,成为世界罕见的“隧道群”奇观。
打隧道,孙立东选择了“施工横洞”的方式。所谓“施工横洞”,就是在进场条件相对较好的相邻山体打隧道,一直打到正线隧道的山体里,然后再从山体内向外掘进。
时任武水路项目部的负责人谭华清楚地记得,“在每个阶段开始之前,孙总都要召集我们到一起开会,通过PPT演示的形式向我们说明下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尽管那段时间工作任务繁重,但谭华仍觉得在孙立东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确,干劲足,再辛苦也值得。”
然而,危险仍然时有发生。
孙立东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将正在施工的工人转移到医院进行检查。随即,他立即投入到事故的处理中。
从那天起,白云隧道开始封闭,停止施工。孙立东一方面启动应急预案,即通过喷水、撒石灰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硫酸钙,从而降低硫化氢的浓度,同时加强隧道内通风,对洞内硫化氢浓度进行24小时监测。另一方面,紧急召集专家研究对策,制定治理方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硫化氢的问题刚处置完,隧道内又出现了大面积涌水,在白云隧道一端的洞口,形成了一个长约50多米的“池塘”,工人们根本无法进洞作业,只能用抽水机昼夜持续排水。
“做一个工程,就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这是孙立东做每个工程时的心情写照。一个工程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在这期间,随时担心着工程的进展情况,“下暴雨的时候,很怕听到电话声响,怕接到工地打来的。”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孙立东在武水路严格执行“首件工程制”;合理利用隧道弃渣将沟谷治理成建设用地;将施工用电与永久用电统筹结合安排;加强日常变更审查工作等,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建设资金。
凭借着超强的责任心,孙立东和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2009年9月28日,武水路提前3个月实现优质、安全通车,为“畅通重庆”建设再立新功。
2009年6月5日,星期五,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疲惫的孙立东正准备下班回家。
电话中,交委的同志特地嘱咐:尽可能快些赶来会合,前往武隆。挂掉电话,孙立东没有一丝犹豫,立即调转车头,迅速赶到集合地与交委、高速集团领导碰面,冒着倾盆大雨,驱车前往武隆。
到达武隆县铁矿乡后已经是夜里。事实正如他所料,山体垮塌致使大量泥沙、岩石等顺山体倾泻,掩埋了山下的村落,数十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小型救援设备尚能勉强抵达,大型救援设备根本无法进抵。
与此同时,孙立东立即通知武水路停止施工,一方面将车辆、设备投入到抢险中,一方面放行社会车辆运输救援物资。
为了尽快抢救被埋群众,一线指挥部紧急部署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将曾在抗震救灾中屡建奇功的米-26重型直升机派往重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需要搭建一个临时机场!
为此,孙立东科学安排,立即组织3支施工队伍100多名施工人员,14台压路机、装载机、汽车吊、运输车等设备开始紧张施工作业。经过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工作,8日晚12点左右,400米的中央隔离带被顺利拆除并压实。
9日,负责临时机场搭建的施工人员又得到必须将水江停车区右侧塔吊拆除的消息。这座塔吊高14米,拆除谈何容易?但为了救援工作,为了使米-26发挥最大作用,施工人员在孙立东的安排下,安全转移了塔吊周围物体,于当天晚上6时完成拆除工作。
10日晚6点10分,米-26直升机从江北机场起飞,安全降落在水江临时机场,大型救援设备的运输工作随即展开。孙立东功不可没!
“这人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望上去坦荡平直”
2005年,常元亮从一个朋友手中接手渝湘高速B14合同段的前期便道工程,带领起30多个家乡的亲戚朋友起早贪黑地做起工程项目。
多次讨要未果,一些闲言碎语开始在家乡蔓延,一些当初跟他做工程的民工开始产生怀疑:是不是你把余款吞掉了?
“当时我也不知道该找谁,看到门口写着副总经理室,就壮胆敲门进去。”令常元亮意外的是,房间里面的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仔细地看了我带的材料,还问了好多问题。”
得到那个项目部负责人的证实后,他搁下电话,不住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让你们吃苦了。请你放心,一周内我们一定解决这个问题。”
一周不到,常元亮接到项目部打来的电话,请他带上相关资料,去结算余下的工资。
有人提出一起去当面感谢下这位恩人,但常元亮想到孙立东平日工作非常繁忙,于是他提议,给孙立东写一封感谢信,送上一面锦旗,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恩人的感谢之情。
“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于是,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夜晚,孙立东坐在桌前,开始了乏味的“总结”工作。
此外,他参与编写了《公路工程概算手册》、《可行性研究原理与方法》,同时还发表了《走向世界的重庆桥梁》等二十余篇专业文章,其中在国家主要技术刊物上发表十九篇。
如今,尽管获得了“2010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中国公路学会第五届百名优秀工程师”、“2009年高速集团十大优秀青年”、“2009年市交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但孙立东始终保持着一贯低调踏实的作风。
责编:sf评论纠错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