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应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着民族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无形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艺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挤压,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很多已经消亡,而硕果仅存的这些,有的面临衰落危机而亟需保护,有的处于消亡边缘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岁月是民间艺术的残酷杀手,再加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排斥、冷落、拒绝的态度同样无情地扼杀着民族、民间艺术。在生活中,年轻人热衷于“舶来”的帕拉帕拉舞,却对民族、民间舞蹈兴趣不大。社会单位缺乏热情,觉得无利可图,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动力,任其偏居穷乡僻壤自生自灭,这就是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窘境。
然而,有一些人,如管祥麟(他历时18年,行程30万公里,走遍中国除台湾高山族外的55个民族,抢救各类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艺术品1万余件,撰写考察笔记180余万字)、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等,他们或大声疾呼或身体力行,都在为拯救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而努力着。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些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启动了一些拯救工程。但是,一些时间下来,笔者认为,其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误区,在此提出来,与有关人士商榷。
一、保护就是仅仅放进博物馆?——艺术的延续不是制作成“死标本”,应该是薪火相传
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之子项目。该工程持续10年,将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整理。笔者注意到,一直以来,经常见到的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手段和方法就是点卯一样,数一个数,看看还有多少民族、民间艺术家健在;然后,把一些可以佐证的什物送进博物馆的玻璃罩里“保护”起来;接下来写一两本书或者拍摄几卷胶卷、刻录几张光盘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动态的延续和传承方式。民族、民间艺术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承载和传承主体是艺术家,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往往因人而存,如果人绝艺亡,传承就会断脉。www.dolcn.com
第一点,勿庸置疑就是去保护这些艺术家,这些民族的“传家宝”。然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的陕西旬邑县“剪花娘子”库淑兰,她,却一直以来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又矮又暗,80多岁了,还要自己跪在地上烧水、蒸大馍。直到2004年12月19日,因病辞世,生活的现状也不见多大改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大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也大多没有把他们的手艺留传给后人。
第二,普查了或者申请了就等于保护了吗?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就是如何传承下去。与物质文化不同,无形遗产总是动态的,没有生活的土壤,枯萎与衰亡就是必然的。一些被收进博物馆的民族、民间艺术藏品,却在这个最应该保护它们的地方,仍面临着继续“消失”的危险。“一入‘馆’门深似海”,根本没有展出机会;有些地方藏品损毁和流失(主要指流向国外)问题严重,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尚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比如长城、故宫等,要保护好比较容易。而非物质的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艺术),比如老艺人做的剪纸,他们的知识、情感、精神是靠口头、记忆来传承的。“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冯骥才认为,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文化的土壤。拉动民族、民间艺术这艘古老而美丽的船前行,动力还在于诞生它的这片土壤,在于这片土壤孕育的人们。只有民族、民间艺术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它,“无土栽培”绝对行不通。
许多民族、民间艺术靠的是人的感悟和技能,只能手把手地传承的,失去了传人也就失去了艺术。仅存的传人,如果不继续薪火相传,也迟早有一天会消失殆尽。要让民族、民间艺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它。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全社会抢救和继承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让全社会对传承者有认同感,传承者有自豪感。这样的话,薪火相传才会成为可能。
二、走向市场等于走向毁灭?——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民间艺术,它的延续需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来维持
民族、民间艺术载负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仅存的这些是否面临过消逝的危险,但确有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已经难觅芳踪。如今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倘若那些传承者、守护者或者旁观者衣食无着、家徒四壁,你如何去和他们谈拯救?
管祥麟同志在寻访湖南滩头木版年画时,在老艺人钟海仙家里,发现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提到的《老鼠娶亲》“原版”。他兴奋地告诉那位老艺人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没想到老爷子“呼”的一声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城里人真自私,说话都不腰疼。说什么保存民间艺术,你们住高楼大厦享受,却要我们子孙扛着这些不能赚钱的东西穷下去,太不公平了!”
的确如此,建一个博物馆不难,做做普查工作也不难,申请保护了之后给一点钱还是不难,关键是要有造血功能,让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养”得下去。要让民族、民间艺术继承创新,在急速变迁的社会经济文化中求得安身之地。通过政府的主导和扶持,民间经济的介入,运用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相结合的方式,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它、喜爱它、拯救它,并逐步使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中靠自身的生命和魅力生存发展。这不仅不是毁灭或者葬送,而且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如好评如潮的杨丽萍原生态剧《云南印象》,就是成功一例。毕竟,任何艺术的承载主体——艺术家都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失去了起码的生存保证,我们只能眼看着艺术家自己放弃、旁观者黯然走开,民间艺术无奈地消亡。
在民族、民间艺术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也还有成功的范例。杂技,这种流传数千年的民间古老传统艺术,在国际上不断绽出新花,被称为国际杂技金牌储藏库,成为我国文艺门类挺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赢得了世界观众,被誉为中国的国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自身更有活力和价值,从而不断新陈代谢,不断推陈出新,也自然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发扬光大。 来源:考试大-室内设计师
责编:mawei评论纠错
责编:guquan
上一篇:餐厅设计具有灵活性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