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法律法规的效力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律>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2、下列规范中不属于社会规范的是( )。
A、法律法规
B、道德规范
C、技术规范
D、社会团体规范
3、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 )。
A、依法行政
B、积极行政
C、廉洁行政
D、为民行政
4、根据行政法学知识,下列对《城乡规划法》立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行政立法范畴
B、属于从属性立法
C、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机关是国务院
5、下列关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B、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C、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D、属于准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6、行政许可过宽、过乱会引起很多消极作用,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消极作用的是( )。
A、可能会使贪污受贿现象日益增多
B、可能会使社会发展减少动力,丧失活力
C、可能使被许可人失去积极进取和竞争的动力
D、可能严重影响法律法规效力
7、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当( )就属于“法律关系产生”。
A、报建单位拟定申请报建文件后
B、报建申请得到受理后
C、修建性详细规划得到批准后
D、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
8、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属于( )行政行为。
A、要式
B、依职权的
C、依申请的
D、抽象
9、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权利中不包括( )。
A、陈述权
B、申辩权
C、变更权
D、救济权
10、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是( )。
A、劝诫原则
B、惩罚原则
C、主客观分开原则
D、责任自负原则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的渊源。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故D项表述错误。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法律与法律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都属于社会规范。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等。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立法。《城乡规划法》属于行政立法,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具有依职权立法的权力和依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法律授权立法的权力,故C项表述错误。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授予的职权,无须相对方的请求而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等;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故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属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消极作用:随着行政权力的拓展,行政官员利用行政管理权,特别是利用行政许可权贪污受贿的现象日益增多。如果行政许可制度运用过滥、过宽,
还会使社会发展减少动力,丧失活力,必然会出现许可制度在各部门之间相互矛盾,重复设置,导致被许可人无所适从,从而减低行政效率,还为腐败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另外,行政许可制度是建立在一般禁止的基础上的,被许可人一旦取得进入某项活动的资格和能力,有了法律的保护,可能失去积极进取和竞争力。这种消极作用在商业竞争和职业资格许可方面尤为突出。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变为现实的由行政法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法律关系即产生。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许可。救济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律责任。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有:(1)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2)责任法定原则;(3)责任自负原则;(4)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