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地:场地是指工程建设所直接使用的有限面积的土地。P1
2、地基:地基是指受工程直接影响的这一部分范围很小的场地。P1
3、基础:基础是指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P2
4、地基处理: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等要求,则事先要经过人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这种地基加固称为地基处理。P2
5、液化:在动力荷载(地震、机械以及车辆、爆破和波浪)作用下,会引起饱和松散砂土(包括部分粉土)产生液化,它是使土体失去抗剪强度近似液体特性的一种动力现象,并会造成地基失稳和震陷
6、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7、换填垫层法:是指挖去地表浅层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性质较好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6、强夯法:是用起重机械将重量为100~400kN的夯锤起吊到高度8~30m后,让其自由落下,产生强大的冲击能量,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7、强夯置换法:是将重锤提高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粒料,使其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8、砂石桩法:是指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成孔后,再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并和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9、石灰桩法:是将生石灰和粉煤灰等掺和料拌和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0、灰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使桩间土得以挤密,是用灰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灰土桩,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1、CFG桩法: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加水伴和形成的高黏结强度桩,并由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2、振冲法:是利用一个振冲器,在高压水流的帮助下边振边冲,使松砂地基变密;或在黏性土地基中成孔,在孔中填入碎石制成一根根的桩体,该桩体与原地基土构成比原土抗剪强度高、压缩性小的复合地基。
13、排水加固法:是对天然地基,或先在地基中设置砂井等竖向排水体后,再对地基施加预压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地基强度也逐步提高的方法。
14、降低地下水法:是利用井点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以增大土体有效应力而使土体固结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15、水泥土搅拌桩法:是水泥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16、高压喷射注浆法:是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17、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孔隙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
18、单液硅化法:是指采用硅酸钠溶液注入地基土层中,使土粒之间及其表面形成硅酸凝胶薄膜,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赋予土耐水性、稳固性和不湿陷性,并提高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的地基处理方法。
19、碱液法:是将加热后的碱液(即氢氧化钠溶液),以无压自流方式注入土中,使土粒表面融合胶结形成难溶入水的,具有高强度的钙、铝硅酸盐络合物,从而达到消除黄土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
20、托换技术:是通过对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加固,解决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不足与形变不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等问题,使之能达到正常使用状态。
21、浸水纠偏法:是在沉降较小的一侧基础边缘开槽、坑或钻孔,然后有控制地将水注入地基内,使该侧地基土产生湿陷变形,从而使结构纠偏,如单独的浸水纠偏达不到预定纠偏量时,可辅以加压达到纠偏的目的。
22、掏土纠偏法:是在建筑物沉降较小一侧的基底以下或外侧一定区域中掏出适量的土,形成基底下土体部分临空,土体的有效面积减小,应力增大,产生挤出变形,调整不均匀沉降,达到纠偏目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