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安全评价师考试辅导: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来源:考试大【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2011年2月5日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动机械取代了作坊中的手工器具。由于当时的机器都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对工人不进行培训,日工作时间长达13h,伤亡事故频繁发生。1909年美国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百万工时死亡率有的工厂竟多达150~200人。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1901~1904.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l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应运而生,即认为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这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
1936年海因里希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工人受伤害导致事故的5个顺序过程,即“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这一观点仅供工种考选参考,他着意于多发事故,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各国着手开发安全系统工程。美国在1962年4月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同年9月拟定了“武器系统安全标准”
1965年科罗敦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介绍了故障树分析。这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实质上也是基本源于事件链理论。
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提出了以人的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1974年劳伦斯根据贝纳和威格尔斯沃思的事故理论,提出了“扰动”促成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此后又提出了能适用于复杂的自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并在南非金矿进行了试点。
1980年泰勒斯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吉信依MORT又引申出从变化的观点说明“事故是一个连续过程”的理论。
1991年安德森提出了瑟利修改系列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并非一个“事件”,而且是一个过程,可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分析。
1998年R.Lehto和M.Miller提出事故序列四阶段的安全信息及其制作。
1)多米诺学说
2)多因素学说
3)能量转移学说
4)“征象与原因”学说
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与物两系列轨迹交叉理论被用来说明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即社会原因、管理原因等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编辑推荐:
安全评价师考试基础知识辅导汇总
安全评价师考试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安全评价师考试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安全评价师考试须知
2010年安全评价师考试网上辅导招生简章 免费试听 我要报名
来源:考试大-安全评价师
责编:mawei评论纠错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