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3月2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抓住了收入分配调整这个关键,就牵住了社会公平的“牛鼻子”。这体现了(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B.正确的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
《资本论》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它通过探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明确了物质、利益、财富、阶级和所有制等问题,但贯穿这些方面的价值归旨不是( )。
A.“现实的个人”的处境及其未来
B.“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
C.“人与人的关系”
D.资本及资本的逻辑
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
B.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基础的、低层次的认识
D.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接近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4.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
下列有关剩余价值的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过程产生的,而是在劳动力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价值而产生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这一系统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公平的发展过程,所谓“核心问题”、“关键”、“牛鼻子”都是对这一特点的表述。C项是错误的哲学观点,决定事物性质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D
解析:
从表面上来看,《资本论》探讨的是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探讨的是物质、利益、财富、阶级和所有制等问题,但贯穿这些方面的价值归旨是“现实的个人”的处境及其未来,是“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是“人与人的关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class="item-p">资本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的本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class="item-p">资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class="item-p">(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可变资
class="item-p">(2)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流动资
class="item-p">资本从一种形态出发,经过不同阶段,最后又回到它原来形态的整个运动过程,就叫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和形态的统一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3.答案: B
解析:
“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即人类实践活动,题干指的是人的认识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故答案选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说明人的主观痛苦与外在的环境无关。人的痛苦和小鸟的快乐都是独立存在的社会物质,这强调了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B
解析: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不是产生的剩余价值,B选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A、C、D选项都表述正确。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