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艾灸可疏通经络,红豆薏米汤可去湿气,枸杞可补肾,花茶可养颜……中医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如今,中医知识越来越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保健中,成为许多人的健康生活选择。
然而,目前社会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鱼目混珠、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产品宣传不科学不规范不合法等现象时有发生。网络上、生活中充斥着各类“中医养生”技巧。它们往往引经据典,声称“祖传秘方”,或现身说法,找来“病友”讲述声情并茂,让人难以分辨,这给民众健康带来了危害,也影响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提出观点]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中医药养生产业蓬勃兴起,深得民众喜爱。但是如何科学宣传中医养生理念,完整准确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中医养生信息,在当今状况下愈显紧迫。
[综合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养生热”的兴起反映出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刚需”。然而,由于相关监管措施滞后、群众医学素养不足,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钻监管空子,编造虚假“养生理论”,兜售各类保健品,让一些缺乏判断力的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误入圈套。
和合致中、道法自然,传统的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优秀的文化瑰宝。好的中医、好的药材决定着中医的疗效。医得准不准,方子对不对,药效灵不灵,直接关系到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中医“治未病”的医学观契合群众养生防病的健康需求,“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又符合百姓少花钱得健康的愿望,中医养生因此持续升温、市场不断做大,这本是好事。
然而,“简、便、验、廉”并非意味着没有门槛“全民皆医”,全靠“偏方治大病”并不切合实际。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亟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符合中医特点的有效管理。
[参考对策]
正本清源,养生也要科学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多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医学素养,告诉公众“治未病”不是包治百病,有病须及时就医,引导“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帮助百姓树立顺应自然、科学理性的养生观,远离“伪养生”真行骗的“大忽悠”,提升健康中国的精气神。
猛药去疴,防止养生市场和保健产品“劣币驱逐良币”,亟须相关部门严把审批关、流通关,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基层执法,动员社会参与,形成监管合力。重典治乱才能让不法分子产生“痛感”。要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