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科学防沙治沙,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一定能让大地的绿色增多、黄沙消退,以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幸福感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持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试点建设。5年来,我国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超过150万公顷。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出现"双缩减",北方风沙线上初步建立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不过,我国依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达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北方不少地方,仍然会遭遇沙尘天气袭扰。例如,今年以来,大风数次把沙尘从沙源地吹过来,北京已经发生了4次以浮尘为主的沙尘天气。
以往,在北方一些地方,肆虐的"黑风暴"曾经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许多人对"沙魔"深恶痛绝。沙患如今仍然存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盲目"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是不现实的,不顾自然条件在沙漠地区大规模、高密度植树造林种草,也并不可取。一方面,沙漠自古就有,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但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科学,不蛮干。另一方面,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对于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采取封禁保护来恢复植被和保护沙地表面结皮,严守生态红线,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践证明,大面积封育,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是治沙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手也要抓人工治理,两者不可偏废。人工治理的过程中,治哪里、怎么治、用什么树种、草种,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认真研究。在当前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治沙不能"大水漫灌",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立足于沙区实际情况,适地适树适草,优先选择易于成活和管护的乡土品种。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更多的绿色、更多的蓝天,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科学防沙治沙,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一定能让大地的绿色增多、黄沙消退,以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幸福感。
责编:曾珂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