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长理函授自考培训 > 专升本 > 语文

【湖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复习资料语文--大纲内容解析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6-14 14:12:12

 大纲内容解析

新《大纲》共由“总要求”、“内容”、“试卷结构”、“标准样卷”四大部分组成。

新《大纲》的“内容”部分包含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课文知识要点六大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点解析】

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解析】本项要点考生应该重点掌握的是文言实词和通假字。

关于实词:

“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规矩,匠人作工时应遵照的准则。《选择与安排》)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郑伯克段于鄢》)

“尔有母遗,YI我独无。”(遗,赠送。《郑伯克段于鄢》)

“你是何等草莽,无故引逗他出来。”(草莽,低贱的意思。《宝玉挨打》)

“此其自多也。”(多,夸耀。《秋水》)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小看;轻,轻视。《秋水》)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莫,幕。《李将军列传》)

“莫能及广。”(莫,没有。《李将军列传》)

“汉军罢。”(罢,疲。《李将军列传》)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罢,收兵。《李将军列传》)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语助词。《氓》)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语助词。《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言,言语。《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诚信。《氓》)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信,确实。《李将军列传》)

“终刚强兮不可凌。”(凌,侵犯。《国殇》)

“凌万顷之茫然。”(凌,凌驾。《前赤壁赋》)

“功施到今。”(施,延续。《谏逐客书》)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续,推及。《郑伯克段于鄢》)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举,列举。《灯下漫笔》)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举,施行、推行。《答司马谏议书》)

“举天下之豪杰。”(举,全。《五代史伶官传序》)

“遂散六国之从。”(从,纵。《谏逐客书》)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从,身后跟随,意为带领。《李将军列传》)

“从人田间饮。”(从,与。《李将军列传》)

“广时知之,自辞于大将军。”(辞,告别。《李将军列传》)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辞,推辞。《秋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岁,年。《氓》)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年成。《寡人之于国也》)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度,考虑。《答司马谏议书》)

“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

 

《大纲》所规定的阅读篇目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很多,诸如: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涂:通“途”,道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虚:通“墟”,居住的地方。)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谏逐客书》(内:通“纳”,接纳,这里指任用。)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说:通“悦”,形容词,喜悦,高兴。这里是使动用法,说耳目,“使耳目悦”之意。)

傅玑之珥。《谏逐客书》(傅:通“附”,附带。)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缪:通“穆”。缪公,即穆公。)

遂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从:通“纵”,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前赤壁赋》(冯:通“凭”,靠,依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缪:通“缭”,盘绕。)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解析】本项所列的十二个文言虚词,是学习古代汉语最常见的词,都是一些基本词语,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的阅读,认真理解各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这些词语的主要用法简述如下:

“之”:

(1)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既来之,则安之。(之代人,他们,指远人。)《季氏将伐颛臾》

夫子欲之。(之代事,它,指攻打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之代事,它。)《郑伯克段于鄢》

(2)助词,可译为“的”。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动词,去,往。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

驱而之薛。《冯谖客孟尝君》

(4)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秋水》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秋水》

 

“其”:

(1)代词,指人,他(她)的,他们(她们)的。

其先人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2)代词,指事或物,它(们)的,那。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张中丞传后叙》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张中丞传后叙》

(3)代词,指处所,那里。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者”:

(1)代词,……的人。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张中丞传后叙》

(2)语气词,表示停顿,不翻译。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张中丞传后叙》

(3)语气词,表示停顿,和“也”字组成判断句式“……者,……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所”:

(1)名词,处所,地方。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

(2)助词,和“为”字组成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为……所”。

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3)大约,左右。

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李将军列传》

 

“诸”:

(1)兼语词,相当于“之于”。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2)代词,许多。

广令诸骑曰:“前!” 《李将军列传》

 

“焉”:

(1)兼语词,“于此”、“于之”之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人处一焉。《秋水》

(2)语气词,表示疑问。

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3)语气词,表示判断。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4)代词,相当于“之”。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则”

(1)连词,表示承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连词,表示转折,却,反而,那么。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论毅力》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天也。”《寡人之于国也》

 

“而”:

(1)连词,表示承接,就,才,并且,或不译。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连词,表示转折,却,反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于”:

(1)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常和“见”字连用。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介词,表示对象、处所、方向、来源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谏逐客书》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

(3)介词,表示比较,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以”:

(1)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示凭借方式等。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介词,表示目的,用来。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4)动词,认为,以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5)连词,相当于“而”字,表示连接。

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李将军列传》

乃:(1)介词

(2)代词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本项内容是《大纲》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应该认真理解记忆。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又可以分为三类: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可以解释为“使……怎么样”。如:

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此句中的“业”字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就功业”之意。)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带上宾语之后,动词和宾语之间含有“使宾语发出某种行动或出现某变化”之意,即“使……做什么(怎么样)”。如: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此句中的“来”字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之意。)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此句中的“来”字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之意。)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后,具有“使……怎么样”之意。如: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此句中的“明”字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明”之意。)

 

(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有两种: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具有“以……为……”之意。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此句中的“侣”字和“友”字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伴侣”之意,友:“以……为朋友”之意。)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具有“以为……怎么样”之意。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此句中的“少”字和“轻”字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以为……少”之意,可译作“小看”。

轻:“以为……轻”之意,可译作“轻视”。)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秋水》

(此句中的“多”字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之意。)

 

(3)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是指名词具有动词的功用。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句中的“王”字也是名词活用如动词,有“称王”之意。)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此句中的“隧”字是名词活用如动词,“挖隧道”的意思。)

(4)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直接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起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作用。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秋水》

(此句中的“东”字就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行”字,相当于介词短语,“向东方、朝东方”之意。)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谏逐客书》

(此句中的“西”、“北”、“南”三词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各自后面的动词。)

 

(5)判断句:

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句式。这种句式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①“……者,……也。”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如: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②“……,……也。”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也。”这种形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如:

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

(6)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常见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为……所”结构。如: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②“见+动词+于”结构。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见于……”结构。如: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7)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如: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谓”的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未之有”即“未有之”。)

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莫己若”即“莫若己”。)

③判断句,人称代词作宾语。如:

我之谓也。《秋水》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人称代词作宾语。)

④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惟(唯)……是(之)……”的结构。如:

惟陈言之务去,嘎嘎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8)定语后置句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解析】本项所列的辞格,都是古今常用的,应该熟练辨别这几种格式,并能够理解其在具体作品中的用法。

【难点透视】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中,重点和难点应该是第二和第三两个方面。重点要理解第二项中所列的十二个常用文言虚词,能够熟练地辨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各自不同的含义。难点在掌握第三项所列的四种文言语法现象和两种特殊句式,尤其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作状语三种语法现象理解上更加困难,必须通过反复的阅读、反复的体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大纲在阅读篇目中选编了从先秦至近代的文言作品四十余篇,其中包括诗词曲赋二十余篇。关键是议论文、记叙文单元中的十几篇课文。通过这些篇目的阅读逐步理解并掌握以上各个文言虚词和各种语法现象,要仔细阅读其中的精读篇目,对精读篇目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达到能熟练地把各个难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热点聚焦】

从往年的试卷中看,关于汉语基本知识的考题,热点主要集中在对文言词语用法及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方面,要求考生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关于通假字、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也是考试的热点。综观近几年的试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直没有涉及过,在以后的考试中,或许会有所涉及,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认真复习备考。

【考点例析】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句中“于”字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移其民于河东

C、西取由余于戎

D、夫物不产于秦

【解答】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于”字用法的理解程度。答案是:A

2、多项选择题:下列句子中“过”字作“错误”解的是

A、且尔言过矣

B、窃以为过矣

C、华林部过马伶

D、若不过焉则不及

【解答】本题是要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过”字用法的掌握程度。答案是:A、B。

3、单项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用通假字的是

A、大叔完聚,缮甲兵。

B、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养其根而俟其实。

D、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通假现象的把握情况。答案是:B。

4、选择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夸张

B、比喻、借代

C、比拟、夸张

D、比拟、借代

【解答】本题是对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辨别。参考答案是:A

5、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所以”表示原因的是

A、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B、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D、所以修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所以”的理解及掌握。参考答案是:B。

6、选择题:“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参考答案是:D。

7、选择题:下列句子中,“之”可译成“他”的是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公赐之食,食舍肉。

C、广之将兵……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D、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参考答案是:B

 

【热点竞试】

1、指出下列各项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解答】本题主要是想通过训练帮助考生辨析并记忆文言虚词“于”字的用法。参考答案是:D。

2、指出下列各句中与“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句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欢。

C、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D、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解答】本题属于汉语基本知识,训练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掌握能力,旨在帮助考生加强记忆。参考答案是:B。

3、下列各句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若阙地及来,隧而相见。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D、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通假字的辨别能力。参考答案是:A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南绝幕,遇前将军。

B、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C、汉军罢,弗能追。

D、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通假字的辨别能力。参考答案是: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A、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B、马伶耻出李伶下。

C、驼业种树。

D、既来之,则安之。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别能力。参考答案是:A

责编:蔡爱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