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前者约占60%以上,后者约占10%。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气界面之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增大肺的顺应性,从而减少扩张肺所做的呼吸功,减少吸气做功。
2、调节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由于在呼吸过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减少而增大,随肺泡半径的增大而减少。因此,小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较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较强,表面张力较小;而大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较小,降低表面张力较小,表面张力较大。因此,肺表面活性物质可维持不同大小肺泡回缩压的平衡,有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也可避免呼吸过程中肺容积变化所引起的肺回缩压的变化。
3、减少肺组织液的生成,使肺泡保持“干燥”,故能防止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增加组织间隙静水压、维持肺泡微静脉灌注、减少微静脉跨膜静水压梯度,促使液体由肺泡向组织间隙的移动、保持肺泡液体平衡,故能防止肺水肿。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