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体温调定点学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用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来解释机体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该学说认为体温调节过程类似于恒温器的工作原理,体核体温作为控制变量,其变化信息反馈到体温调节中枢。与中枢的调定点水平(内设参考温度值)进行比较,体核体温与此参考温度之间的差值即为误差信号,机体据此调节产热活动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于调定点的方向变化。
一般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体温调节中枢按照这个设定温度进行调节活动,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说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取得平衡;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时,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使机体产热活动减弱,散热活动加强;反之,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时,促使机体产热活动加强,散热活动减弱,直到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关于调定点的设置,目前认为主要取决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特性,即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随温度变化而放电频率改变的特性。
当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减小,或冷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增大时,调定点上移;反之,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增大,或冷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减小时,调定点下移。如果某种原因使调定点向高温侧移动,机体便出现发热。如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就是由于在致热原作用下引起体内一系列反应,结果使体温调定点被重新设置,如上移到39℃,这种现象称为重调定。由于在发热初期体温低于新的调定点水平,机体首先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随即出现战栗筹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此时,产热和散热活动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平衡,可见,发热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活动的结果。另外,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中暑时,也可出现体温升高,但这和情况并非因为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是由于机体的散热能力不足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为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责编:ylm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