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考点资料:六淫—寒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6-16 14:33:31
(1)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致病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称为痛痹。
(1)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致病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称为痛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