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一词,在中医学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的辨证三焦。此三者,名称虽一,但内涵不同,外延亦别,不能混淆。但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辨证三焦与六腑三焦的异同。六腑三焦,是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三焦与其他五腑一样,具有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的特点,皆为有形之器。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二是主持诸气,为元气升降之道路。三焦与心包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功能与肾、膀胱及肺的功能关系密切。三焦的功能特点为“以通为用”,若三焦闭塞,则会导致气滞不通,或水行受阻,而致腹胀满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的辨证方法。它不仅代表了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与证侯表现,而且反映了温热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病证论,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侯;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侯;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侯。以温热病的发展言,则上焦为温热病初期阶段;中焦为其极期阶段;下焦为其后期阶段。以疾病的传变言,则始上焦,传中焦,终下焦。即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由上述可知,六腑三焦与辨证三焦,名称虽一,实质迥然不同:一为人体内在脏器,乃水液运行与气化之道路;一为疾病的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疾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
2.辨证三焦与部位三焦的异同。早在《内经》、《难经》之中,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即有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之别。六腑三焦是指内在脏器之一,而部位三焦则是指人体内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不同部位的合称。《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难经。三十一难》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可见,上焦即胃上口,横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二脏;中焦是指膈下脐上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下焦是指脐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上焦、中焦、下焦称为部位三焦,部位三焦的功能是对三个部位相应脏腑功能的概括,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