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三个代表
1、形成
(1)提出:
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2)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历史根据:党成立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2、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概念的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目标:
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阶层和贫困群体,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理顺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为努力建设一个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责编:张立娟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