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分为若干部分或称为板块,这些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板块的不断移动,使断层——穿过岩层的地质裂缝——的应力不断增加,造成岩层的略微变形,最终断裂而产生断层地震。这时变形的岩层会弹回来,像一根拉长的橡皮带绷断后一样。其后,断层的各边都移动,岩层的弹性畸变也消失了。
地震前断层周围的应力会增大,这个概念促使人们想到许多检测这种地震警报的方法,科学家可以通过重新测量绘制地图时使用的三角测量点的网络来测出微小的变形。他们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安放应变仪或倾斜计这类仪器。由于变形能改变蓄水能力(或者说通过使细小裂缝开启或闭合而改变岩层的孔隙度),因此孔隙内的水位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现在卫星已可以用来对地球表面的点进行测量,其精度可达几厘米,所以现在的许多测量点都可以从空间重新测绘。所有这些方法在可能发生地震时都会有所显示。
当一个断层的不同部分活动的方式互不相同时,如果断层的一个部分经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个邻近地带在历史记载中却没有发生过地震,那么断层的这个平静地带(称作地震空白区)就可能是将发生地震的地方。
但是断层的所有部分不都是照这种方式活动的。有些活断层从来没有产生过引起人们注意的地震。由于许多岩层极其缓慢变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不断地滑动,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这种活动方式所产生的地震很轻微,不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是不会觉察到的,这个过程叫做蠕动。正在蠕动的断层不会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除非蠕动停止。通过对蠕动的断层和地震空白区的多年监视,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出将来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1.1.
“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的原因是()。
A.地震消除了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
B.断裂的岩层不断向各边移动
C.地震使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增加
D.板块的不断移动使岩层断裂
1.2.
①重新测量三角测量点网络的变形情况②安放应变仪或倾斜计③改变岩层的孔隙度④观察孔隙内水位的变化⑤通过卫星对三角测量点重新测绘
上述检测地震警报的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
第四段中“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的“其”指的是()。
A.活断层各部分的滑动
B.许多岩层的变形
C.活断层各部分的变形
D.许多岩层的滑动
1.4.
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A.地震灾害之所以不可能消除,是因为地球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
B.断层的应力始终处于“产生——增大——消除”的不断循环之中
C.地震空白区之所以最可能发生地震,是因为它各部分的活动方式互不相同
D.正在蠕动的断层如果停止了蠕动,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
1.5.
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B.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地震预报
C.不同的地质运动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
D.借助观察蠕动是预报地震的有效的方法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且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镜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
2.1.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生活中,人生境界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2.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出现得晚
B.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已经根本不同于“求知境界”中的“自我”
2.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是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
C.“道德境界”中的人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而有意识地不再关注自我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超自然的自由境界
2.4.
原文中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是指()。
A.具有动物本能行为的人
B.由于生活原因而缺乏求知欲望的人
C.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
D.低级趣味在所有趣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人
2.5.
下列各项中,对全文理解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活出较高层次的境界来
B.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功用、欲念等世俗的限制
C.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D.在现实的人生中,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尊敬的宋楚瑜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黄浦江畔,隆重举办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大批海峡两岸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应邀与会,共同探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共同筹划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此时此地,群贤毕至,胜友如云;此情此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今年以来,两岸炎黄子孙融通中华民族的聪慧睿智,融化半个多世纪的坚冰,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的大门。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来大陆访问,新党主席郁慕明也在抗战胜利60周年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率团来大陆访问,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春天的气息。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一个个珍贵的镜头,极大地促进了大陆乡亲对台湾同胞所愿所想的了解,有力地疏解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隔阂,其影响之大、感人之深,在两岸关系史上前所罕见。特别是胡总书记分别与连主席、宋主席进行的正式会谈,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还是共产党与亲民党达成的“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通则双赢”的共同体认,都体现了双方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和对谋求两岸共同发展、追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共同责任,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架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激活了一个建设性进程”,“打开了一扇两岸和平机会之窗”。时至今日,两岸交流的新局已开,尽管前路未必平坦,但播下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成长,为两岸关系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们举办这届论坛,是落实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与宋楚瑜主席会谈公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与亲民党深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活动。近4个月来,我们和国民党、亲民党一道,积极努力地推动落实各项共识,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凡属大陆单方面可以做到的事项,均在逐一落实。7月间,大陆方面宣布进一步便利台胞往来措施,简化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自8月1日起,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9月1日起,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近日,台湾4家航空公司飞往欧洲、东南亚的客货运输定期航班,经批准飞越大陆空域。国务院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关于支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为大陆台资企业专项安排了为期5年、额度为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10月1日将正式实施修订后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以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福建、山东、四川、黑龙江等地已设立或正在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两岸农业合作营造新的平台。同时,凡属需要两岸双方协商落实的事项,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大陆方面已经宣布,希望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尽快就两岸客运和货运包机问题、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问题展开协商。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的准备工作也一直在进行。我们希望,台湾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尽早实现台湾同胞尤其是孩子们的这一美好夙愿。我们对台湾同胞的每一项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认真兑现,决不失信。我们这样做,只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就是尊重台湾同胞,为台湾同胞办好事。我们为此而努力的步伐,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和遭逢诬蔑而停顿
>古语有云:“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外御其侮,莫如弟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当前,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有所增强,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①)严峻而复杂。激进“台独”势力仍在加紧进行“台湾正名”、“公投制宪”、“独立建国”等分裂活动。台湾当局也没有放弃“台独”立场,(②)大肆鼓吹分裂主张,蓄意挑起两岸对抗,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种种迹象表明,“台独”分裂势力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危险性(③)存在,“台独”分裂活动(④)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遏制“台独”分裂活动(⑤)是两岸同胞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3.1.>根据文意,以下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两岸政党交流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在两岸关系史上前所未见
B.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达成的共同体认,都坚持了“九二共识”确定的原则
C.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架构,必将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舆论
D.两岸交流的新局已经打开,虽然前路不平,但是种子总会生根、发芽、成长
3.2.>演讲中不属于大陆单方“已落实”的事项是()。
A.简化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便利台胞往来
B.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
C.台湾4家航空公司飞往欧洲、东南亚的客货运输定期航班,经批准飞越大陆就业
D.实施修订后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
3.3.>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①仍然②继续③依旧④仍将⑤仍然
B.①依然②依旧③依然④仍然⑤依然
C.①依然②并且③依然④仍然⑤仍然
D.①仍然②公然③依旧④仍将⑤依然
3.4.>根据文意,以下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演讲用“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描绘了2005年两岸上关系的良好局面
B.文中从商业往来、教育平等、政策支持和促进就业等几方面,列举事实说明大陆为促进两岸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
C.文章用古语“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外御其侮,莫如弟兄。”说明两岸关系应该亲如弟兄
D.文章重点对台湾当局仍在加紧进行“台湾正名”、“公投制宪”等分裂活动提出严正批评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概念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所需要的却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a]。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十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4.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4.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为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4.3.
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模糊精确精确
B.精确精确模糊模糊
C.模糊精确模糊精确
D.精确模糊精确模糊
4.4.
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4.5.
文中[a]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这就是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模糊性的相对应
B.这就是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
C.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
D.这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语言上的精确性相对应
4.6.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应用
B.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C.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语言模糊现象
D.模糊语言是公文写作中应当加以重视的语言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9---22题
你曾经在白天看过星星吗?当你蹲了太久又起身太快,或者刚好被球场上飞来的足球砸中脑袋,那你就一定看见过或经历过“眼冒金星”的感觉。这个现象有个学名,叫做“压眼闪光”。
你也许发现了,看见“金星”跟看见别的东西不太一样;即使你闭上眼睛,冒出来的星星也不会消失不见,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盲人们虽然看不见,却同样会有“眼冒金星”的感觉。这是因为控制双眼闪光现象的是大脑的初级视皮层(俗称作VI区域)。这个区域即使在久经数十年后依然不会受到损伤。
既然失去视觉的人不会丧失“看见”金星的能力,那能不能利用这一点帮助人恢复视觉呢?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特。希姆博士带着这个念头,对压缩闪光开始了新的搜索。
对于人的压眼闪光现象已有过不少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看到的“金星”大致是星星散散分部的点或小圆形,比较暗,白色或彩色都有,但这些有限的了解距离找到视觉恢复方法的目标还差很远,探索过程中较多实验无法直接在人体实行,所以寻找适合的动物作为“替身”很有必要。
恒河猴算是实验的常客了,在压眼闪光的研究中心,它也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它们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近,且初级视皮层面积大,无沟回,便于定位和操作,想要继续人类视觉恢复的研究,就先要再恒河猴上进行较为透彻全面的了解,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把恒河猴的视野向“金星”出现的位置和初级视皮层对应神经元位置定位,刺激V1的什么位置产生的“金星”会出现在哪里,尽在科学家的掌握之中。
但只知道位置还远远不够,想要利用“金星”就像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恒河猴看到的金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就是希勒此次研究的主题。
假如猴子会说话,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但鉴于我们和这灵长类的亲戚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想知道金星的具体特征就需要依靠精巧的实验了。
希勒对猴子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使它们在视眼中出现两个点时,目光会移向更大、更亮的点,这个巧妙的训练方法,和猴子目光的移动方向,成为判断“金星”特征的利器。
在这个实验中,猴子的视眼会出现一个光点(对照点),接着对照点下方会出现一个光点(实验点),如果猴子的注视方向没有变化,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小或者更暗,如果猴子的目光下移,则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大或者更亮。
通过插入恒河猴V1区域的电极刺激,产生不同大小的“金星”,让它们判断大小。猴子先生在重复70多次实验后,“告诉”实验者们“金星”的大小约为9-26角分,(衡量视眼中光斑半径的单位),并且改变电流大小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
这组实验中,猴子的视眼正中心会预设一个很小的光点(对照点)。而电板激发产生的光点(实验点)在对照点下方,在实验中视野的背景颜色会不停改变。当背景颜色与实验点颜色不同时,猴子可以看到实验点,于是会一直盯着实验点看。一旦视野背景颜色与实验点相同,实验点讲消失,猴子的目光便会上移,看着中心的对照点,每当这时研究人员就会知道激发产生的光点的颜色就为当前的背景颜色。
同样经过70多次实验后,研究者发现“金星”其实色彩多变,但总体而言,颜色比较暗淡,都是不饱和色,包括灰暗的粉色,蓝色,绿色,黄色等。不单调的色彩对于视觉恢复是个大好消息,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
5.1.根据上文,用猴子来进行实验的的原因不包括______
A.很多实验无法在人体中进行
B.猴子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近
C.猴子的初级视觉层与人类相同
D.在猴子身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研究成果
5.2.关于猴子眼中的“金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改变初级视觉层的刺激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
B.经过训练,猴子能准确的指出金星的大小和颜色
C.金星颜色多变,但颜色暗淡
D.猴子产生“金星“的原理与人类相同
5.3.对于“压眼闪光”治疗盲人的研究速度,下列说法最合适的是
A.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
B.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C.已开始临床应用
D.在动物身上已经实现,等待人体实验。
5.4.根据上文,用“压眼闪光”来治疗盲人的工作原理是
A.修复盲人的视网膜
B.让初级视皮层代替视网膜
C.让盲人直接看摄像机的图像
D.让盲人感知到闪光显示的图像。
1.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定位原文第一自然段,可知>“岩层的弹性畸变”是断层应力增加造成的,随着断层应力不断增加,岩层断裂而产生地震,>地震消除了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地震后变形的岩层恢复,使“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故正确答案为A。
B项“>断裂的岩层不断向各边移动”与>“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同时发生,前者不能是后者发生的原因。C项说法明显错误,地震后变形的岩层恢复,可见应力被消除了,并非增加了。D项“>板块的不断移动使岩层断裂”是地震产生的原因,而地震消除应力才是>“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的原因。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C
解析:
从文中可以得出,方法①和②明显正确,排除B;从“由于变形能改变蓄水能力(或者说通过使细小裂缝开启或闭合而改变岩层的孔隙度),因此孔隙内的水位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可知③错误,排除A、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指代。定位原文第四自然段的“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其”指代前面语句的“它们的滑动”,而“它们”又特指“活断层的各部分”,因此“其”指的是“>活断层各部分的滑动”,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材料第三自然段“当……时,如果……,那么……”可知文中陈述的是一种假定的条件,即如果断层的一个部分经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个邻近地带没有发生过地震,地震空白区就可能发生地震,C项错把假设关系表述为因果关系,且“最可能”的说法也与材料表述不符。
由第一自然段“这些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和“板块的不断移动……最终断裂而产生断层地震”可知,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最终造成岩层断裂而产生地震,故A项正确。由第一自然段“板块的不断移动……岩层的弹性畸变也消失了”和“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可知,>断层的应力始终处于“产生——增大——消除”的不断循环之中,B项正确。由第四自然段“正在蠕动的断层不会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除非蠕动停止”可知,断层停止蠕动,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D项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文段第一自然段解释了地震的成因,二、三、四自然段进一步说明了如何预测地震灾害,整篇材料构成了分——分的结构。全文的主要观点应是前后内容的概括,故正确答案为B。A项是前面“分”的部分,D项是后面“分”的部分,C项在材料中未提到,均不选。
因此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C选项符合文本第一句和文段最后一句“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故正确答案选C。
选项A具有较高欺骗性,原文第一句为:“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看到,“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之后用的是顿号,与“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为并列关系,而A项却把“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当作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状语,这是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另外,“人生境界”应是体现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而不应表述为“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我们通常说体现某种境界而非存在某种境界,用“存在”一词不妥。B项的错误点在“都要”二字上,无中生有,绝对化,扩大范围,于人情事理亦显然不通。D项错误点在“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句,“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2.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中的细节。
B项中“创造了条件”属无中生有的命题陷阱。依据文本,“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
故正确答案选B。
2.3.答案:B
解析:
本题也考查文章中具体细节判断。
A项的错误点是“极力排斥”的表述。依据文本,“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属无中生有。
C项的错误点是“‘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的表述,依据文本,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属偷换概念。
D项的错误点“摒弃其他三种境界”的表述。依据文本,“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同样偷换概念。
故正确答案选B。
2.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定义。
文章第二段中对低级境界做了进一步阐释——“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也许没有一个成人......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所以低级境界是指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故正确答案为C。
A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属于发散臆断。B求知欲望并非低级境界,按文中所属,应属高级。D答非所问,属于无效信息。
2.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整个文章材料的表面主旨。
文章只是客观分析了四种境界,并加以界定,并没有给出指导意见,所以A项错误。
B选项只涉及了最高境界,对整个文段的概括并不足够,所以错误。
文章看不出四种境界由低到高逐级的演变,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交织,所以C也不正确。
D选项符合文章阐释四种境界,并体现出交织混杂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选D。
3.1.答案:D
解析:
>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文段比较长,难度较高。D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结尾处“时至今日,两岸交流的新局已开,尽管前路未必平坦,但播下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成长,为两岸关系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A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其影响之大、感人之深,在两岸关系史上前所罕见”,“前所罕见”与“前所未见”不是一个概念,A选项偷换概念。B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无论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还是共产党与亲民党达成的‘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通则双赢’的共同体认,都体现了双方对‘九二共识’的坚持”,B选项曲解文意。C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架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C选项表述错误
3.2.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文段比较长,难度较高。定位演讲的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凡属大陆单方面可以做到的事项,均在逐一落实”,紧接着用了几个分句来具体说明落实的事情。A选项对应原文第三自然段“7月间,大陆方面宣布进一步便利台胞往来措施,简化台湾居民出入境和居留手续。”B选项对应原文第三自然段“自8月1日起,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C选项对应原文第三自然段“9月1日起,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近日,台湾4家航空公司飞往欧洲、东南亚的客货运输定期航班,经批准飞越大陆空域。”D选项对应“10月1日将正式实施修订后的《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以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原文是未然状态、表述中变成了已然状态。D选项属于偷换时态的干扰选项。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3.3.答案:C
解析:
>定位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个空白处前说的是“台湾当局也没有放弃‘台独’立场,”空白处后面说的是台湾当局“大肆鼓吹分裂主张,蓄意挑起两岸对抗,阻挠两岸关系发展”说明这里需要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C选项中的“并且”表示并列,且其他空白处填入后符合文意。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A选项中的“继续”、B选项中的“依旧”、D选项中的“公然”都不能表示并列关系,因此可以同时排除
3.4.答案:D
解析:>A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说完这句话后,紧接着后文就具体描写了“今年以来,两岸炎黄子孙融通中华民族的聪慧睿智,融化半个多世纪的坚冰,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的大门。”A选项表述正确。B选项对应原文第二自然段的具体内容,也是正确的表述。C选项对应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完这句话后,紧接着从正面讲述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又从反面讲述目前一些台独分子的可恶做法。最后提出共同努力迎接美好明天的号召,C选项正确
>文段的最后一段,提到台独分子做的一些分裂活动,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一个描述,且后文也提到了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号召之意非常明显,没有批评批判之意,所以D选项中的“批评”一词表述不准确。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4.1.答案: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一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
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一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
A项是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也是文章句子的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选择。
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C项“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的表述,范围概念模糊,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的是一个准确的地点,这里易产生歧义。此种表述属于“语言模糊”特点的后一种情况,故选C。
A项“频繁”修饰“演出”,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演出的具体次数是可以精确的,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演出”的次数,而是要强调“演出”的场次之“多”,“频繁”的表述就比其他任何确指的次数更有力,材料在介绍“模糊语言”时指出“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可知A项属于“模糊语言”。B项表述都精确,不存在模糊。D项“大幅”、“很大”构成模糊,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C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a处之前的句子“这里的……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而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可知,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是确定的,而表述的过程却是模糊的,C项表述了此意,应放入空格处。A项“表述需要模糊”错误;B、D项表述的意思正好与文意相反。故正确答案为C。
4.6.答案: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B项中“应大量使用”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属于主观臆断,所以错误,当选。根据“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可以推断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且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加以重视,所以A、D项表述正确;根据“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可以推出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C
解析:C项无中生有,根据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得出ABD。
5.2.答案:D
解析:依据“改变电流大小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说明A选项正确。依据“当背景颜色与实验点颜色不同时,猴子可以看到实验点”和“猴子先生在重复70多次实验后,“告诉”实验者们“金星”的大小约为9-26角分”说明B选项有合理性。依据“研究者发现“金星”其实色彩多变,但总体而言,颜色比较暗淡”说明C选项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A
解析:根据“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这句话中所使用的“假如”“可能”等词语可以看出,目前只是依据动物实验的一种假设。因此答案为A。
5.4.答案:D
解析:依据文章中“不单调的色彩对于视觉恢复是个大好消息”一句可知,治疗盲人的关键点在于此。加之之前猴子的实验中也着重强调了“闪光点”,因此答案为D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