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申论是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常考的科目。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既需要考生积累足够的素材,又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文笔。这当中,素材的积累更重要一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把文章比做一顿饭,素材便是其中的"米"。本文就对"丰富人民精神食粮 "这个热点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事件现状】
什么是精神食粮?优秀的图书、影视剧作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精神食粮。它们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493亿元;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加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 从供给上看,这不已经"仓廪实"了吗?其实不然。 就拿影视剧作品来说,当前,有很多人反映,一些国外影视剧作品评分很高,而一些国内"大片"的评分却较低,甚至还会有人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那么多部影片,烧了那么多钱,竟然找不到一部"走心"的。实际上,无论是影视剧,还是音乐、图书,那些粗制滥造、一味抄袭炒作的"作品",并不是"食粮",而是糟粕。 近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诚然,如果空有"量",而没有"质",实在是算不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存在问题】
各类普遍性精神文化产品匮乏。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活动较为纷繁,且缺乏稳定性,对于一些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缺少吸引力和创新力,人们对此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现阶段,平民百姓在社会人口中仍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一些时尚的、先进的文化活动普遍具有盈利性,大众无支付高额的产品消费费用,因此就阻碍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认识,从而导致大众性的文化活动缺乏。
精神文化的享受层次不平衡。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受到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也存在不同的程度,致使乡镇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支持以及配套设施都远远低于城市的标准,从而致使双方的文化需求层面出现差距,文化结构出现了断层,最终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接收度产生巨大的差距。
社会不良风气制约着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限制,多数人们虽然接受了现代的教育思想,但是在潜意识里还多少保留着一些落后的思想,容易使腐朽的危险文化乘虚而入,致使人们花费重金买回上当受骗,同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渗透到人民群众中,思想政治素质低,盲目攀比炫富,甚至沉迷于各种赌博类活动,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定。
【重要意义】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到2020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进步。因此,实现精神生活的全面进步,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因应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在建设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丰富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民族兴盛的精神源泉,也是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坚强基石。这就要求我们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国的整体文化实力。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世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不再用西方的现代化模板来解释中国,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话语权,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对策措施】
首先,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化解供需矛盾。通过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文化产品供需错配问题,着力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种,提高文化产品供给对消费需求的适应性。一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升级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推出更多更好个性化、分众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迈向中高端。二是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鼓励企业采取个性化定制、精准营销、网络共享等模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探索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金融、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其次,提升文化产品品质,满足人民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但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我国近年来每年生产几百部电影,但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并不多;每年有大量动漫产品播出,但观众却抱怨没有多少优秀动漫可看。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应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品质。首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适合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质量监测机制,严格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导文化企业加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审慎监管、防范风险。其次,加快文化产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增强文化产业标准化意识,逐步推行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建立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品质的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再次,汲取中华文化养分,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品牌效应不明显,产品附加值偏低。要把品牌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品牌发展之路。首先,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提高规模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以项目带产业、以项目推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次,遵循市场规律,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含金量,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再次,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文化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追求卓越品质,构筑质量高地,打造文化产业过硬品牌形象。
最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牌,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为品牌注入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品质、价值符号和人文价值观,培育出有特色、有价值、有底蕴的中国文化品牌。
考试交流群:734123876,更多内容,请访问长理职培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责编:朱芝强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