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你说转基因安全性没问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争论?”
“当年滴滴涕(有机氯类杀虫剂)也被认为是安全的,现在呢?”
“即使现在安全,如何保证未来也安全?”
9月下旬,面对着数百名来自济南市农业专业的学生,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以一场名为《转基因:争论中的是与非》的报告回答了上述疑问。他认为,许多时候困惑我们的其实都是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却可能是引起疑虑和偏见的来源。
长久以来,转基因在国内被“妖魔化”,让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发声,分享“第一手资料”便有了必要性。于是,在中国农学会、山东农学会邀请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安全评价与应用团队首席科学家金芜军研究员,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在济南做了两场报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
从1973年美国发明重组DNA技术,诞生了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大肠杆菌开始,到1996年全球转基因生物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在金芜军看来,这一过程中,“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技术发展不可阻挡”。
两个“不完美”需要转基因
科技的发展有深层次的需求。方玄昌认为,我们面临着两方面的“不完美”:第一,我们吃的东西并不完美,“比如,‘黄曲霉素’之害仅为冰山一角;发芽的土豆、未成熟的西红柿、生的茄子、银杏都有毒……”第二,我们的生产方式不完美,“由于农药使用,最近几十年农田青蛙及候鸟数量明显低于半个世纪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污染……”
专家解释转基因技术,通俗易懂,“就是把一个生物物种或品种中控制优良性状的一个基因拿出来,跟另外一个需要这种优良性状的生物物种或者品种进行杂交的技术”。
以植物转基因为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楚秀生向记者解释整个基因转移的过程:
首先从某一种生物组织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提取要转入的基因,然后在实验室里对该基因进行科学修饰、加工、组装以及功能验证等。利用基因枪、农杆菌等转化工具,转入另一种生物的未成熟胚或其它组织细胞,然后进行组织培养,通过细胞分化、植株再生等过程,获得转基因植株幼苗。对幼苗植株进行转入基因检测,筛选转入基因已插入受体生物基因组中的植株幼苗,并对阳性植株进行田间种植、扩繁,通过对优异性状的筛选、转入基因的检测,获得稳定遗传的植物转基因后代新品系,再经过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等一系列过程,一路顺利,最终才能通过审定推广。
新技术要经得起“误解”检验
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担心成为其争议的源头。
如同本文开头所列出的问题,不同群体的困惑,大都指向转基因的安全性。金芜军从研发、评价、监管、公众参与等环节阐述,并用事实说话:转基因安全研究近40年,人类安全食用18年,全球食用转基因人群目前已达4/5,动物已吃料10多代。他总结,“迄今为止,转基因产品没有发生一起经过证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你接种的大部分疫苗,都来自转基因技术;维系糖尿病人健康的胰岛素,来自转基因技术;今天研发、生产的干扰素和抗生素,多数来自转基因技术。”通过这些证据,方玄昌证明了一个观点——转基因技术捍卫人类的健康。
像飞机、火车、手机在诞生之初面临非议一样,一种新技术面世后被人们误解很正常。作为科普作家,方玄昌提醒公众:理性看待意见领袖的意见,厘清何为“权威”;在全面了解一个争议性事件之前,不要先下结论,否则,这个结论很可能就是偏见。
本报记者 王延斌
责编:许小莉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