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1〜2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核心考点
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