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儿童期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发展过程。
考点1注意概述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指向性: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也就是说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故事,老师讲到哪,他能跟到哪,听得很入神,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
2)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3.注意的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
1)无意注意:没有预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影响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与周围环境的对比,运动与变化以及新异性。
2)有意注意:有预期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影响因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活动的组织,人的知识经验,人的性格及意志品质。
考点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定向性注意,它在新生儿期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如下两大类: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1)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
2)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
4)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得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1)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因素。幼儿兴趣各有不同,引起注意的对象也有可能不同。有的孩子在街上看见汽车会去特别注意,而且可以注意很长时间,但对自行车则不去注意,这是因为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
2)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漂亮的玩具,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非常喜欢玩,喜欢活动,喜欢游戏,如果有小朋友在游戏,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引起注意并要求参加进去。
3)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凡是幼儿很熟悉的事物或见过的东西,都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如幼儿听过的故事、动画音乐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还有幼儿自己经常玩的玩具或吃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系。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如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读书、看报和观察幼儿等都属于有意注意。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提醒幼儿说:“注意了!”,这时幼儿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地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别的事,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使自己的活动有目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活动。所以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幼儿如果明白老师、成人让他做的事,而且知道具体的任务是什么,他就会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有意注意的。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在纸上贴小鸟,告诉幼儿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纸,那么幼儿的粘贴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因此,让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知道有什么任务,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的。但目的必须是明了的,任务必须是简单的,而且内容是幼儿能够理解和记忆住的。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幼儿如果对所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感兴趣,那么幼儿就会自觉地使自己投入活动,并且主动参与活动。如许多幼儿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所以当老师一说要讲孙悟空的故事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安静地等待,甚至有的孩子还制止别的小朋友吵闹,迫切希望能听到老师要讲的故事。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如让小朋友看图画书时,可以让幼儿用手指着画,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注意图画书中的内容。反之,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听老师讲解,幼儿就不易将注意力保持在这一活动上。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及注意哪些情况。例如,老师说“要搭高楼,最大的积木应该放在哪儿?小的应该放在哪儿?”
这样幼儿就会注意大的积木,而且会去为大积木寻找适合的位置,进而可以帮助幼儿维持注意,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此外,幼儿自我言语指示,也有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性格中细心、坚持性强、不爱认输的幼儿,一般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和任务。如在一个活动中,老师让两位幼儿各守一个“城堡”。结果发现,一个幼儿能把自己的注意始终保持在分配的任务上;而另一个幼儿虽然注意着“城堡”,但时间不能保持稍长,并且最后竟随着奔跑的小朋友而去,忘了自己的任务。在实际生活中,凡是毅力强、有坚持性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很好,善于专注自己所做的事。反之,十白困难、坚持性差的人,注意力往往不易保持。因此,教师要注意到幼儿的这种个别差异,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力。
考点3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的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的少。
3~6岁的儿童注意发展很快,注意的选择1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很大的发展。6岁左右的幼儿与3岁左右的幼儿相比,注意的选择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关于如何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些规律。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或选择某一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事物感兴趣。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活动中,每个幼儿注意的对象各有不同。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幼儿阶段的儿童,只能注意到事物特征比较明显突出的方面。当一幅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选择那些自己认识、熟悉的事物来加以注意,有时对比较复杂而又不好理解的事物,虽然老师要求注意,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加以选择注意。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如果要求幼儿注意的对象是幼儿认知能力范围以内的和幼儿易于理解的东西,那么,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就要好些。幼儿在一个活动中如果不能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时也是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幼儿一旦知道或学会了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在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就能够提高,活动的准确性也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水平,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完成。比如,有些游戏尤其是智力游戏,最初是由于幼儿不知道游戏规则或游戏规律,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比较差,而一旦幼儿学会了这一游戏规则,幼儿就能顺利地完成游戏活动,甚至还会玩得很入迷。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批评和惩罚。一些研究表明,强化可以改变幼儿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例如,有一组幼儿在搭房子,另一组幼儿在搭火车。如果老师表扬了搭火车的一组幼儿,结果会发现另一组中有不少幼儿也改为搭火车。反之,批评也会改变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慎重,不可随意。否则,就会影响幼儿对活动对象的选择。研究表明,对幼儿强化过程关键在于给幼儿启发或指导,而不是批评、惩罚、表扬和鼓励等强化本身。如果强化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波动太大,如很兴奋、很不高兴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使幼儿不能对注意的对象正确选择。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教师讲解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可以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幼儿的注意稳定比较差,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活动中如果老师提出—个很有趣的问题,幼儿就能注意一段时间;如果在某—个活动中伴随有操作活动,那么幼儿也能把注意保持在活动上,可是当幼儿把问题回答完或操作完之后,他们的注意很快就不稳定了,并且很容易转向其他事情。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如果让幼儿注意的对象是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事物,幼儿的注意就相对稳定一些。
2)活动的游戏化。在幼儿的活动中如果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一长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了。但是如果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活动,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则会比较稳定,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加强。因此,游戏既是适合幼儿的活动,也是有利于稳定、维持幼儿注意的有效形式。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在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比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大大地超过了幼儿不操作和不感兴趣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应该使活动多样化、可操作化。
4)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动积极时,其注意就容易稳定。而如果幼儿有病、疲劳、情绪不佳、活动单调和活动时间过长时,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并且不易维持。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有人测验5岁和6岁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方法是发给每个幼儿一张改错练习纸,上面有由“△”和“0”符号排成的行列,这些符号没有规则地任意排列。测验的方法是,主试(老师或其他测验者)要求幼儿听他读出符号的名称,并根据听到的符号名称改正纸上印出的符号,如果主试读的第一个是△,而纸上是○,就要改正,依此类推。从这个测验中,通过幼儿改错的正确性来断定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因为在此测验中,幼儿必须注意听,注意看,而且一直需要对这一活动保持有意注意。测验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成绩优于5岁的幼儿。这说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年龄差异,年龄不同,注意的稳定性也不相同。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如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同学们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课等都是注意的分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例如,大人吃饭时,可以谈笑自如,丝毫不影响进餐,而且由于交谈带来了愉快气氛,还增加了食欲。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幼儿自己说话,他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因此,幼儿园要求幼儿专心吃饭,不许随便说话,以保证幼儿吃好、消化吸收好。小班的幼儿,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更差一些,唱歌时,就忘了做动作;看客人参观时,就停止了自己的活动,站在那里不动了。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有注意分配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好。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做操时,既要注意向全班幼儿发出指令,又要注意到个别幼儿的表现。幼儿园里孩子多,情况变化多,幼儿又活泼好动,作为幼儿教师既要注意孩子的活动与安全,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活动。如故事不能讲错,动作要做对,边教唱歌曲边弹琴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注意的分配,以便顺利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并保证幼儿的安全。因此,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师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就是说明一个人阅读时注意的范围比较广。心理研究认为,人的注意广度是生理性的。扩大注意的广度主要是把信息对象组成块,使各个对象之间能联系为一个整体。幼儿注意的范围比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广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
研究发现,在活动任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的对象排列有规律时,注意的范围就要大一些,而对象排列没有规律的注意范围就小些;注意对象颜色相同时注意范围大些,颜色多、杂时注意范围就小些;大小一致的对象注意范围大些,大小不一的对象则注意范围就小些;信息组块并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注意的范围就大些,而信息零散毫无联系的对象注意范围就小些。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一般说来,如果在活动中要求的任务比较多,那么人的注意范围就要受到一些限制。另外,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影响其注意的广度。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人对幼儿园的环境、工作注意的范围要比没有去过幼儿园的人广,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很大差别,而知识经验在这里起到了将各注意对象建立联系使之形成整体的重要作用。
考点4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作分心。例如幼儿听故事时,被教室里的小鸟叫声所吸引,不能专心听故事。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发生疲劳。例如连续在很长时间教幼儿一首较长的儿歌,让幼儿长时间坐在那里跟着老师学,幼儿就容易由于疲劳而分心。因此,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应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否则,幼儿就会由于疲劳而分散注意。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有不少幼儿在家中生活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晚上幼儿在家里看电视看得很晚,或者与成人一起睡得很晚,致使幼儿休息不充分而造成疲劳。另外,节假目幼儿在家里又上公园又上街,破坏了原来在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造成幼儿很疲劳。因此,教师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很容易被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这些都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分散。例如,幼儿正在听老师讲故事,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清脆的鸟叫声,不少幼儿就会转头去注意教室里的鸟笼子,这就引起了幼儿注意的分散。这一点与我们前面讲到的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一致的。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也就是引起了幼儿的无意注意。因此,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中去。幼儿注意的转移还很不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幼儿由于被前面内容的吸引而长时间地受到影响,注意难以迅速地调整到新的活动上去。因而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了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将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幼儿注意的两种形式,虽然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是两种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是相互补充、交替进行的。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设法使活动的方式与内容适合幼儿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减少幼儿的疲劳;同时,也要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坚持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防止其注意的分散。
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要注意“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严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他们对即使很有趣的故事、游戏、玩具也不能保持稍长一点时间的注意,只能维持短暂的片刻。美国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研究指出,多动症儿童的部分外在特征为: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糊里糊涂,呆想,破坏自己的东西,冲动或行为粗鲁,学习能力差(如同龄幼儿会讲故事,他则不会),动作不灵活,喜欢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一起,言语有一定问题,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或大怒。这样的幼儿注意分散现象非常严重,只有在成人的严格要求下和不断督促中才能稍有注意进行活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是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下定诊的。
因此,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地下结论。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就给幼儿冠以“多动症”的结论,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教师要审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既不能轻率地把幼儿的爱动多动现象归为多动症,也不能忽视幼儿注意的不稳定现象。教师要善于分析幼儿注意不稳定的原因,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