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教育知识

湖南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最新考点归纳:中学生人格发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12-17 17:30:08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环球网校整理]。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1.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
 
  2.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问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安静的情绪。
 
  3.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动都异于他人,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爱好、认知方式、情绪、意志和价值观。
 
  4.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例如,人满足食物需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个体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三)气质与人格
 
  人格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中的气质是个体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这个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近似。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把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四种: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之相对应的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气质与人格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体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因见识和新经验而发生改变;(2)气质在人的早期就已呈现出来,而人格出现得比较晚;(3)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而动物是没有人格的;(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如学业特质焦虑等);(5)受较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四)性格与人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即为性格。在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生活实践时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个人的性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中的气质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从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因为性格特征直接依赖于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气质作为性格形成的一种变量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从而会影响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同行为反应,形成不同性质的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再次,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例如,要形成自制力,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做极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用不着特别抑制自己就能办到。
 
  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侦察兵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特征。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简要归纳如下。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我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个体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会使个体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三、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本能驱动的,幼年生活经验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以潜意识本能驱力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也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当婴儿看见他想要的东西时,不论这东西是不是别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会不顾一切地要得到它。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
 
  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逐渐发展起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即是说,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由于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当个人的行为违反了这种标准时,便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感到内疚。超我的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是个人在幼年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赏的那些行为。自我理想是个人的目标和抱负的源泉,当达到这种标准时就会为此而感到自豪。人格结构的三部分常常处在相抗衡的状态之中。健康人的自我会防止本我和超我过分操纵其人格,
 
  自我的目的是找到一条途径同时能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不过,这往往是相当困难的。人的潜意识是人格三部分的战场。自我既要与现实保持联系,同时又要协调人格的其余两部分的要求。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儿童面临的第一个基本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这种信任或不信任的态度,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将由对父母扩展到对其他人。因此,个体自婴儿期起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本阶段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儿童的主动活动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可能会降低儿童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就有利于儿童养成勤奋进取的人格,而其中的挫折和失败则导致了自卑感。如果说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则是学校因素。本阶段形成的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延至成年,使其乐于工作并能良好地适应社会。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青少年时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克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显示自己的生产能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把它用于抚养下一代和关怀社会。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地位
 
  (1)适当的教育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适当的教育必须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家庭和学校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情境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帮助学生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指导有方的教师对学生勤奋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学生观,并对学生的行为多作积极评价。
 
  (3)化解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危机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骚动的年龄,各方面都处于剧变时期。青少年希望被当做成人看待,他们愿以表示自己长大成人的行为作反应。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发展,不能再把中学生当孩子;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其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关注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响;鼓励青少年自我教育。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