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育
【内容提要】
小学德育是我国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具备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本章主要概述了德育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功能和意义,系统阐述了小学德育过程的结构、矛盾与基本规律,详细论述了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并简单介绍了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德育的功能和小学德育的意义。
2.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基础概念。
3.掌握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小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4.运用德育原理解释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5.了解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背景,传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主要理念、思路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德育概述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教书育人是小学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从思想理论上认清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德育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有关德育的理论可谓源远流长。不过,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直接使用德育的概念,往往用“教”、“教学”、“学”、“道”、“德”等来表达“德育”。如《学记》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为政篇》载孔子“为政以德”。这里提到的“教学”、“教”、“道”、“德”都有教化之意,即要统治者善于教化民众,取得“民心”。在近代和现代一些教育著作中,我国也用过“训育”、“狭义的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概念,如大教育家蔡元培就认为:“所谓道德教育,乃输自由、平等、博爱之知识于人民,而使之生正确之观念也。”
那么,如何来界定德育概念的内涵呢?概括地说,德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组成部分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指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态度的教育。我国德育内容中社会主义、国家观念、民族团结、民主与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政治教育起着保障德育方向的作用。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指对事物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在我国就是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思想教育是德育达成的方法。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指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自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虽然有些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关系密切,但由于道德规范的维护多靠内心的义务感和外在的舆论手段监督,因此道德教育是其他德育部分不能代替的。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4.心理品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指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解决心理困惑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即着眼于学生发展、培养健康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消极的、占辅助地位的教育形式,即侧重于帮助个别学生摆脱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的个别教育形式。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前提。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