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小学生是指6、7~12、13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其身心发展处于童年期。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婴幼儿期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期的青少年,童年期儿童的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和缓慢,而且,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对成人的依赖性,以及教育上的可塑性都较强,这使得童年期成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儿童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像幼儿那样以游戏为主导,而必须以学习活动为主导,其身心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小学教育应根据童年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特殊任务。
充分认识童年期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小学教师工作的前提。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儿童生理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时期,这时他们的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小学生生理变化过程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及机体反应与内外刺激之间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和体质增强方面,如生长发育多用身高、体重、胸围等测定。小学生的身高在低年级时平均每年增长4~7.5厘米,高年级时已步人青春发育期,平均每年增长6~8厘米,多则10厘米左右。小学生的体重在低年级时平均每年增加2公斤,到了高年级平均每年可增加4~5公斤,突出的可增加8~10公斤。
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的速度较快,但骨化还没有完成。其颅骨已经完全骨化,管状骨已经变粗,但脊骨和胸骨等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尤其是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小学生骨骼中胶质较多,石灰质较少,所以小学生骨骼的弹性比较大,硬度小,不容易骨折,但却容易在不良习惯和姿势影响下发生变形。
童年期的儿童的肌肉含水分比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比较少,能量储备较差,因此容易疲劳,但由于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氧气供应较充足,所以恢复也很快。这个时期他们肌肉群的发育还不平衡,表现为大肌肉、上肢肌发育比较早,而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比较迟,所以做动作不够精确,灵活性较差。小学生的心肌纤维比较细,心脏的功能也比较差。
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比例,心脏容积扩大快,而血管的发育则慢一些,从而使一些血管系统供血不足,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头晕、心悸、易疲劳等现象。小学生到高年级时,由于胸围扩大,胸腔变大,肺泡的呼吸面积也增大,呼吸由浅而快逐步变得深而慢,呼吸频率不断下降,如6~9岁的男生是20~24次/分,女生是25~26 次/分;10~13岁的男女生均为19~20次/分;14岁以后,男女生均为16~18次/分,已经接近成年人。
小学生的脑重量逐步增加,7岁时脑重达1280克;9岁为l350克,接近成年人水平;12岁脑重已经达到成年人的平均脑重量――1400克。随着脑重量的增加,脑容积也相应发生变化。10岁儿童的脑容积是成年人的95%,12岁时已基本达到成年人水平。小学生的脑电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13岁时,是脑电波的第二次 “飞跃”,其大脑机能已经完善,脑的发展已经接近于成熟的水平。脑重量、脑容积与脑电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也为小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结构趋于成熟。6、7岁的儿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髓鞘化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最终完成则要延续到14、15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起到了绝缘的作用,保证了神经通道的畅通,不仅加快了兴奋传导的速度,同时也避免了相互干扰,提高了传导的精确度,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同时,神经系统机能也日臻完善。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逐渐趋于平衡,抑制机能得到较大发展,大脑皮层信号系统中的第二信号系统逐渐占据优势,这为增强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发展抽象思维奠定了基础。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