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教育知识

湖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点: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10-31 19:19:38

   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再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文件中有关教育方针及其规定的教育目的,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涵或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规定与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受教育者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二者都不可偏废。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选择脑力劳动发展方向的学生,要养成尊重工农及其他劳动者的感情,树立为他们服务的志向,防止和清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选择体力劳动作为发展方向的学生,也要注意提高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克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且,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正出现融合的趋势,所以,就个体的发展而言,应该争取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人。
 
  最后,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讲的“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受教育者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形成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以使受教育者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善于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其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所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
 
  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是学校教育中最繁重的任务,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本领。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地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所以,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小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体育运动知识,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美育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美的知识与能办,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关于一般生产劳动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小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思想。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要求,因此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