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教育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与教育学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8-02 22:49:08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主要包括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三)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主要靠打猎、采集和纺织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有的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所有,基本没有剩余产品。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主要包括: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2.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称为六艺教育,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占据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郎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实现,把青少年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思潮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享有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4.教育的多元化

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规定性太多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将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也将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多元化以及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教育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促进年轻一代成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基本途径。从词源来看,“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说文解字》一文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增强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人们在社会、学校、家庭里受到的各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都可以是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可能是自发的、零散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从本质属性上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四、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学到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等。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的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就是要研究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出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并探索其内在的规律。

 

 

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教育现象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教育学的基本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目的,通过教育现象和问题来研究和认识教育活动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包括教育与社会、个体发展的规律、道德教育规律、教学规律、班级管理规律等等。教育学离不开教育经验的归纳、总结,但绝不仅是教育经验的简单累加,而是要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建构成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的,从教育对象来分,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等。从社会横向面上分,教育学可分为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随着学科分工的细化,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以及各种学科教育学等等。

二、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扩大,教育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人们开始把世代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教育学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教育学的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教育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于是便开始对这些经验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总结,从此教育学开始萌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哲人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中。中国古代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孟子的《孟子》以及老子的《老子》等等,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等的著作中都有大量教育思想的论述。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系统的论述教育思想的著作,其中对于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教师的地位、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作了精辟而系统的论述。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蕴藏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仁”,主张教育活动“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教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不可盲目灌输;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要重视思考与学习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可死记硬背,而要学以致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包含在政治、哲学、文学或宗教的著作中,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多。资产阶级为了培养发展生产所需要的人才,采取了一些新的发展教育举措,教育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义务教育。同时,一些国家创办了教师讲习所和师范学校,这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立奠定了基础。一些教育家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撰写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作的《大教学论》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教育学的著作,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等内容;提出了普及教育制度,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后,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都详细地论述了各自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建构了教育学的逻辑体系,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有人因此也把赫尔巴特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代表,他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多元化时期。教育学开始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研究成果,例如开始采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和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教育学逐渐朝着实证的社会科学方向发展。20世纪初,欧美还出现了“试验教育学”,反对哲学式心理学研究方法,而强调以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这个时期涌现的教育思潮,如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掀起了反对传统教育的浪潮,主张把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强调学生创造性、能动性的培养。这些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革新和发展。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二十世纪教育世界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针对赫尔巴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相对应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杜威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强调教材和教法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在学校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课程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在新的理论高度分析了教育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都给予了科学的回答。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了《教育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总结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经验,阐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本教育学的出版是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新阶段。这本书1951年被引入中国,对于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师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著述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学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学进一步发生了学科分化,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逐渐建立。具体来说,一方面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基础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