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节录)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致若《醉翁亭记》。读到精致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最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相像--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像面前叹为观止。那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想像。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像,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第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像"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像"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产出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塔身,如同千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巨人,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第3段中说,(1)"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2)"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这两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建筑师和文学家都离不开想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像在两者艺术生命中起着催化、促进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段中所问的"建筑语言"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各种建筑材料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某种思想的方式(工具等)。
(2)"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埃菲尔铁塔"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3.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类似的规律,请概括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构思上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创作中都依靠想像产生灵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以特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情感(或都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壮观来揭露秦始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和巴比伦"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像在文学和建筑中的功能。
C.窑洞以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像'应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像的结晶,想像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建筑与文学两种艺术有着内在联系,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发现建筑的美。
答案:A、C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余光中
文学作者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常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色。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议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淋漓尽致,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情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递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选自《新华文摘》1994年10期)
1.散文的知性有什么特点?(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不能长篇大论;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要与感性交融,形成理趣。
2.作者举《读孟尝君传》为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性文章亦可具有感性美。
3.怎样使散文具有感性美?(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感性文章要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抒情淋漓尽致;写知性文章要做到声调铿锵。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思考和议论是见解的两种表现形式
B.一篇好散文必须知性与感性交融
C.一个好的感性散文作家必须具有诗人和小说家的才能
D.王安石的散文超过了他的诗
E.《读孟尝君传》是一篇充满感性魅力的知性散文。
答案:BD。中公专家解析:B项原文没有这种意思,有很多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也是上好文章。D项太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创新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在科技、学术、文化领域缺少整体创新态势久矣,这个事实近年来已被越来越痛切的感受到,而且,稍有文化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判断,再过些年,事情将会更加严峻。我在考察世界各文明故地时认识到,很多文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疲疲沓沓地固守千年,而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就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现在,显然又面临着这样的关键时刻,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担忧。
国际间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最担忧的事情,就是突然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已经衰退,他们总是投注极大的努力来摆脱这种危机。常用的方法是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像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当然,他们的这种求援举动也常常没有效果。在为数很多情况下,文化活力还比不上科技活力、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的活力。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情况,连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学也活力消退,出现了刻板陈腐的惰性结构,那就越加让人悲哀了。
基于上述感受,我十分赞成一些朋友提倡的作文"新概念",并对国内十大家著名晚报共同发起的首届"晚报杯"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拍手叫好。这次创新作文大赛开展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足以证明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代的潮流。
大赛组委会选了一批参赛作文给我,我一读之下便觉得满目清朗,心情愉快。它有三个共同的优点:首先是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指所写事情细节的真实,而是指写作者生命的真实,这后者比前者要重要万倍。文章的苍白来源于生命的苍白、无聊的生命写出了苍白、无聊的文章,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生命和文章的关系,阻断了生命对于文章的灌溉渠道。这种情形的产生,与以前很多年间给文章堆积了太多外在的职能有关,不可深责写作者。现在我们提倡创新,首先就是把阻断了生命渠道疏通,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方面。我看眼前这些文章就生变化,多数都是天真烂漫、任性直率,时时固不拘常规而警策,处处因鲁莽突兀而可爱,常常因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而更显得有趣。这种真实生命的直接流泻当然又是既多趣又放松的了,因此纸页间充满春青笑意。光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对文化转型期的前途保持乐观。
1.文中说"基于上述感受","上述感受"指什么?请分条写出。(不超过肋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缺少创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现在的历史关键时刻,创新能力决定民族存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著名科学家常常从文学中借取创新能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化活力常不及科技、经济等活力。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小学文化课活力减退。
2."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是比喻说法,它本意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为什么显得有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来年轻而试图装扮老成,因为它是真实生命的直接流泻。
责编:ylm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