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辽宋夏金】(公元937-1279)
1、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
据宋代陈旸《乐书》所收图录,唐代已出现一种拉弦乐器--轧筝。"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轧筝可能是由弹拨乐器演变而成的一种弓弦乐器。
我国弓弦乐器胡琴的前身是名叫奚琴的古老乐器。陈旸《乐书》中记述了奚琴的形制:"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它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奚琴后来也叫嵇琴,与后世胡琴的形制特征基本相仿。这类弓弦乐器最迟在宋代已流行。
2、蔡元定的三分损益十八律
蔡元定,南宋著名律学家。所谓十八律,就是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这六个律蔡元定称之为变律,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加上原有的十二律,共十八律。其实十八律就是六十率的前十八律。十八律的理论特征是在以十二正律为宫时,可以在所有十二均中严格保持三分损益律七声音阶中特有的音程。蔡元定的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
3、律吕字谱
是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将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的右下方。
南宋乾道年间,进士赵彦肃传播的所谓唐开元年间的《风雅十二诗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雅十二诗谱》是为《诗经》中"风"、"雅"、"颂"部分十二首歌词谱曲的歌谱,载于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
散曲: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延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由北宋陈旸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陶真: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它的题材和歌词较崖词:宋代诗赞形式的一种说唱文学。以七字句韵文为主。
【元】(公元1271-1368)
1、元杂剧
元代的杂剧实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演出形式也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有着一套比较严格的体制。元杂剧的结构通常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一场或一幕,折数的多寡视剧情内容需要而定。但元杂剧一般每剧由四折构成,有时还在戏的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加进一个"楔子",近似于序幕或过场戏的性质,"楔子"对剧情起着提示、补充与贯穿的作用。元杂剧的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表演形式中占有最突出的位置,它运用长篇大段的歌唱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宾白是语言部分,两者是有区别的,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是元杂剧中的做工部分,亦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这是"一宫到底"的比较固定的艺术程式。它的每套曲子是由少至三、四支,多达二、三十支曲牌组成的。这么多曲牌的连接,为了避免杂乱无章,最简易的办法就是用同一宫调加以统一。元杂剧中曲牌运用的手法相当丰富多彩,它可以由一般的单曲连接,也可以用两曲循环相间的手法组成,或者运用同曲变体,或者突出运用一个曲牌及其变体以及转调等。元杂剧所用的宫调共十七宫调。元杂剧音乐在音节形式上是由七声音节构成,旋律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甫的《两世姻缘》等。
2、元代南戏
元代末年,南戏又称传奇。元代南戏原是从温州杂剧发展而来,它在民间歌舞小剧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长处而至元代后期日趋成熟。其与杂剧的主要区别是不限折数,而且多种角色都可以有唱。代表作品有:《荆钗记》(元柯丹丘作),《白兔记》又名《刘知远白兔记》(元无名氏作),《拜月亭记》一名《幽闺记》(相传作者为元代施惠),《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相传为元末明初人徐田臣所作),《琵琶记》(元末高明作)。这些作品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3、元散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元代的戏曲形式,后者是当时的艺术歌曲。但是,他们在音乐上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无论在旋律、节奏、宫调、曲式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与规律,只是散曲没有具体的人物角色和念白表演,而是利用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散曲也是按照曲调填词的。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只曲,也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套数又名套曲或散套,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他把同一宫调中的许多只曲连缀成为一套大型的曲式。散曲的语言特点是大量使用口语,倾向于通俗化,因而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保持了民间歌曲质朴自然的特色。散曲的重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
责编:ylm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