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4-21 23:12:35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2.3岁左右的幼儿其行为很容易受自己( )。
 
A.想象的影响
 
B.思维的影响
 
C.语言的影响
 
D.情绪的影响
 
3.儿童主动、及时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个活动中去,这是(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4."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境的"一点红"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经验
 
D.感受性
 
5.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是( )。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意义记忆
 
6.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7.在整个幼儿期,( )是孩子使用的句型中最基本的句型。
 
A.单词句
 
B.电报式句子
 
C.简单陈述句
 
D.复合句
 
8.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这是情绪的( )。 A.动机作用
 
B.组织作用
 
C.信号作用
 
D.感染作用
 
9.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与幼儿一生的个性发展( )。
 
A.没有关系
 
B.有一些关系
 
C.有很大的关系
 
D.有时有关系,有时无关系
 
10.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 )。
 
A.掌握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
 
B.画得更像、更好
 
C.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D.拓展绘画能力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1.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将想象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来看,可以将幼儿游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说明题(每题3分,共12分)
 
14.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觉。
 
15.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16.对待攻击性强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惩罚。
 
17.自言自语是幼儿期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因为容易打扰别人,所以,要尽量禁止幼儿的自言自语。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8.简述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
 
19.简述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20.简述让幼儿保持健康情绪的措施。
 
21.简述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
 
五、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
 
22.成人能否对幼儿说反话,请用所学的有关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进行分析。
 
23.亲子关系(即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与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分别是什么?请分析每种类型家长的育儿措施及儿童的相应发展表现。
 
一、选择题
 
1.B 2.D 3.D 4.B 5.D 6.B 7.C 8.D 9.C 10.C
 
二、填空题
 
11.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能遵守规则、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1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13.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三、判断说明题
 
14.对,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觉,且会影响他的记忆、思维等感觉。 15.对,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16.错,对待攻击性强的孩子的最好办法是说服教育加适当的惩罚。
 
17.错,自言自语是幼儿出现的一种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言语过渡的语言形式,因此,要允许自言自语,可提醒幼儿不要干扰别人。四、简答题
 
18.答: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感困难。
 
19.答:
 
(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教给幼儿有限顺序的观察方法。
 
20.答: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21.答:
 
(1)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2)发展幼儿的智能;
 
(3)平衡幼儿的情绪;
 
(4)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五、论述题
 
22.答: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所以,幼儿只会理解别人话语里的表面意义,而不能理解反话中的内部含义。(因此,应坚持正面教育,要多结合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幼儿去理解和作出判断。)
 
23.答:常见的亲子关系类型有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
 
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专制型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成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
 
D.社会学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__________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是早期儿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2.儿童发展受遗传、发育、环境、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__________是脑的基本活动,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4.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逐渐出现有意动作,动作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__________规律。
 
5.注意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别。
 
6.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变化,或是反应下降,这种定向反应的消失或下降称为"__________"。
 
7.儿童在记忆的保持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__________,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8.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抽象的程度,通常将儿童思维分成__________、和抽象逻辑思维。
 
9. 是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如理解"施事一动作一受动"、"物体一方位"等语义关系等,从而了解现实中各种事物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0. 是一种"我向"语言,是儿童自己对自己说话,其主要的功能不在于交际。
 
11.4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也会笑,但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反应被称为__________。
 
12.情绪的原因理解分为两种情况,即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和__________。
 
13.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是从一个"__________"或"生物人"成长为"__________"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14.对于儿童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同伴关系的测量,目前心理学界使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有观察法和__________。
 
15.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和维持的积极的行为过程是儿童对行为的__________。
 
16.有关道德的心理成分组成,目前看法不一,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道德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道德行为。
 
17.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一般分为__________和亲社会行为。
 
18.与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所不同,柯尔伯格使用了__________来测量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19.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基于生物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品质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性别行为模式等三方面。
 
20.__________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能客观地适应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仅仅表现在微观上的可塑性方面。 ( )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主要呈现具体形象性,入学后,儿童思维获得了更深入的发展,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 ( )
 
3.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婴儿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自发性微笑。 ( )
 
4.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 )
 
5.师幼关系不属于师生关系。 ( )
 
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发展
 
2.视敏度
 
3.突触
 
4.记忆
 
5.自传体记忆
 
6.想象
 
7.妈妈语
 
8.心理理论
 
9.情绪
 
10.性格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
 
1.简述哪些因素影响神经的可塑性。
 
2.简述产前发育的影响因素。
 
3.简要说明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
 
4.简要说明学前期儿童理解的发展主要呈现的特点。
 
5.简述儿童双词句阶段的句法特点。
 
6.简述师幼关系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8.简要说明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根据儿童记忆的规律,试论述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的方法。
 
2.试论述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B 4.C 5.C 6.A 7.A 8.C 9.B 10.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察法 2.教育 3.反射 4.从无意到有意 5.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6.习惯化 7.记忆的恢复现象 8.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9.词汇语义 10.自我中心语言 11.陌生人焦虑 12.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 13.自然人、社会人14.社会测量技术 15.自我调节 16.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17.攻击性行为 18.道德两难法 19.性别概念、性别角色知识 20.社会性发展
 
三、判断题(每题l分,共5分)
 
1. × 2. √ 3. × 4. √ 5. ×
 
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上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发展不仅指儿童的生长成熟的过程,也指成人后衰退消亡的过程)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定的细胞连接结构,具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4.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也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5.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7.妈妈语:又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的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
 
8.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9.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
 
10.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
 
1.答: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的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
 
(1)倒U型的神经突触发展模式,使得幼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2)丰富的环境刺激影响着神经的可塑性。
 
2.答:产前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1)药物;
 
(2)疾病;
 
(3)辐射;
 
(4)营养;
 
(5)年龄;
 
(6)情绪状态。
 
3.答:儿童形状知觉发展很快,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1)婴儿偏好图案刺激,并随年龄的增加图案的复杂性逐渐提高;
 
(2)婴儿最初对某个单元特征感兴趣,逐渐关注整体;
 
(3)新生儿更关注社会性刺激;
 
(4)婴儿喜欢注视以适当速率运动的物体。
 
4.答: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答:
 
(1)在双词句阶段,儿童句子结构的萌芽开始出现;
 
(2)能够根据词序来正确的理解一些简单句子的含义;
 
(3)此阶段儿童的语法基础仍是十分具体的,没有形成超出具体语义关系的抽象语法范畴;
 
(4)此阶段儿童不能理解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抽象含义。
 
6.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2)对儿童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3)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7.答:
 
(1)家庭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情感氛围是家庭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途径。
 
(2)媒体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诱发并助长着儿童的攻击行为。
 
8.答: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是:
 
(1)观察和模仿;
 
(2)替代强化;
 
(3)交互决定论。
 
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答:(1)根据学前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a.学前儿童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应该尽量选择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
 
b.尽量避免让儿童记忆单调的学习材料,应当适当结合情境进行记忆;
 
C.由于儿童记忆容量有限,一次记忆的内容不应太多。
 
(2)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记忆的规律有记忆的保持规律和遗忘规律。
 
a.首先要科学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问复习、采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b.干扰理论认为遗忘的原因是材料之间的干扰,因此避免儿童一次学习内容太多、把内容和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C.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科学的安排学习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而促进学前儿童有效的学习。
 
2.答:师幼关系主要受相关的人员,如儿童、教师和家长,以及客观环境、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儿童自身特征,包括性别、外貌、气质特征、认知水平、人际经验、行为表现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主观认识及儿童对教师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着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
 
(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教师自身的特征,如教师关于儿童和教育的知识观念、沟通交流的敏感度等很多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和谐。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
 
儿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风格与教师的期望等之间存在着一个协调和匹配的问题,匹配合适就促进师幼关系的和谐建立,匹配不好就影响师幼关系的建立。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影响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例等客观环境因素对师幼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
 
师幼关系还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比如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如今我国仍有儿童服从教师这一特征。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