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性恶论”和“性善论”分别是由( )提出的。
A.孟子和荀子
B.孔子和孟子
C.董仲舒和墨子
D.荀子和孟子
2.“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陶冶教育法的是( )。
A.人格感化
B.环境陶冶
C.艺术陶冶
D.座右铭
4.否定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这体现了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为( )。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5.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我们把它叫作( )。
A.青春期
B.关键期
C.生长期
D.心理断乳期
6.办学宗旨、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等属于( )。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制度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D.学生文化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8.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反复性的特点
B.小学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发展过程
C.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D.道德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9.王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10.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人方法是( )。
A.直接导入
B.直观导入
C.情境导入
D.复习导入
1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 )。
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树立良好的集体舆论
D.做好班级工作计划
12.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一顿悟理论,和该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是(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试误说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4.教师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现在的表现去判断他的过去和将来,要查看学生的成长档案,和学生之前的班主任进行沟通。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
A.延续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1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6.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这体现了课外活动(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实践性
17.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隐性课程
1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9.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20.某学生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22.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3.简述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实际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问题:
(1)请对材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析。(10分)
(2)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10分)
25.材料: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它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问题: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以评述。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3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10分)
(2)以高年段小学生为对象,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20分)
27.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0分)
(2)若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28.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跨越式跳高是跳高过杆技术中最早采用和最简易的一种。从侧面直线助跑,用离杆远的一腿起跳。腾空后,摆动腿先越过横杆后内旋下压,两臂稍后摆,使臀部迅速移过横杆,同时上体前倾并向横杆方向扭转,接着起跳腿高抬外旋,完成过杆动作。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用摆动腿先着地。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跨越式跳高”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2)如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对授课环节进行教学设计。(2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化性而起伪”,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观点。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是一种典型的“性善论”观点。
2.【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答案】D。解析: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座右铭属于道德修养法。
4.【答案】D。解析: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答案】B。解析: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6.【答案】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7.【答案】D。解析: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这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观点。
8.【答案】B。解析: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而非简单理解为品德发展过程。
9.【答案】B。解析: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题干中有些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都是缺乏意志品质的表现,故本题选B。
10.【答案】A。解析: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人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11.【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组织和形成班集体。
12.【答案】C。解析: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之间的明显对立在于顿悟和试误。
13.【答案】A。解析:班级组织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班集体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共同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故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14.【答案】A。解析: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过去、现在,这体现教师劳动是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所以是时间上的延续性,所以选A。
15.【答案】B。解析:这句话出自《老子》,表达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16.【答案】C。解析: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于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17.【答案】B。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它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18.【答案】C。解析:原文出自于《荀子·劝学》。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然而,他们长大后习俗却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故体现了后天教育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
19.【答案】B。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学习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印刻”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动物这一本能。
20.【答案】C。解析:对于英语脱口秀,既想参加,又有不想参加的方面,对于一个目标,有想要的,有想躲避的,所以是趋避冲突。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包括: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参考答案】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3.【参考答案】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应注意: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材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贴近学习实际的、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任务。并不是如材料中老师或学生随意制订的一个问题或任务。
其次.材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前后座位的同学组合,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冷场或过热场面的时候,要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第四,讨论结束后请固定学生发言,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的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许多学生知识处于“旁观”“旁听”的地位,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生发言用“我认为”“我觉得”,表明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了合作意识。
(2)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25.【参考答案】
优点:上述片段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搭起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片段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不分。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2)教学重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掌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点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点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点名读.提问: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变化异常)
(4)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1)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彤彤”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学生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写出的逼真的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点名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27.【参考答案】
(1)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结合现实情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不同商品的价签,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2.50元和2.5元有什么关系?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对小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其次,让学生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这对于学生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用米尺测量一下教师讲台的高度和课桌的高度。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像这样,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中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增强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3)导入环节
①出示问题,动手操作
问题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问题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问题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②联系生活,引出主题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③引导思维,揭示课题
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8.【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起跳腿和摆动腿,双腿依次过杆。
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通过学习,85%的学生能采用规范跨越式跳高技术跳过一定高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通过练习手段的变换,较好地把跨越式跳高融人游戏中,激发练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3)①首先,请同学们轮流传阅一下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分解图,接着教师给大家做动作示范。示范动作时,请同学们认真看教师助跑的方向和腾空过杆时的空中动作。
②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介绍辅助练习的方法。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
a.原地单、双脚交叉跳。
模仿两腿依次过杆的练习,此时的杆用橡皮筋代替,同时要注意橡皮筋要低。
b原地左右练习跨越竹竿。
③学习过杆动作。
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过杆动作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在练习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过杆才能做到臀部不坐杆。小组讨论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④完整动作的练习。
教师示范,请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主分组练习。
⑤学生分成六组,进行无杆练习,但此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要高,同时保证动作的质量,同学之间相互纠错,小组向老师汇报小组内的主要问题。
⑥巩固提高。
通过“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巩固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主分组,尝试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部分同学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游戏。
责编:ylm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