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标要求: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3、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 4、学习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结合毛泽东与斯诺谈话的时代背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点,如刻苦修身、追求真理、有独立见解、有反叛精神等,进而了解少年毛泽东的成长轨迹,如母亲的影响、父亲的反面作用、从书本上学习、从生活中学习等。把课文内容与有关阅读材料相结合,深刻准确理解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联系现实生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要学会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传记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由别人写的评传,作者斯诺采取自传的形式,以被著传人的自述口气,整理了采访记录,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文围绕表现毛泽东少年时代勇敢叛逆、刻苦读书和深刻思考这一主题,材料安排详略得当。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课文叙述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哪些经历?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疑难解析] 质疑: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解惑:全文有21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质疑:阅读课文4~21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 解惑:4~8段写了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9~19段写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20~21段写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学科。 质疑: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惑: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的少年时代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凡之处:他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 [语言揣摩] 1、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毛泽东在小学读书期间,为了反对老师打学生而采取了抗议行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着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的叛逆性格。“抗议”、“罢课”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语言显得幽默有趣。 2、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
[研究课题] 同学们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有关《西行漫记》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资料,了解这位伟人的事迹。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结构匀称的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通俗流畅、幽默有趣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躁慷慨接济施舍分歧懒惰恫吓驯服沮丧指摘逮捕衙门钦佩耸听缴纳膳食怒不可遏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债俭账躁 恫赢缴 啧险帐燥 洞嬴激 二、语言积累: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1、慷慨: 2、接济: 3、晓谕: 4、耸听: 5、沮丧: 6、恫吓: 7、指摘: 8、驯服: 9、引经据典: 10、怒不可遏: 11、克勤克俭:
三、问题探究 1、在毛泽东反抗意识和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哪些书籍、事件和人物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示:《水浒传》《精忠传》《隋唐》《三国》《西游记》这些关于造反的故事增强了他的反抗意识。《盛世危言》使他懂得了接受新思想,科技的进步才能使国家富强。饥民造反被镇压事件,使他感到不平。穷人吃大户,父亲怒不可遏,他不同情父亲,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不对。“激进派”教师,使他钦佩,并赞成其主张。) 2、学堂里的先生和毛泽东的父亲喜欢让毛泽东读什么书?各有什么目的? (提示:经书先生是为了让他接受封建教育,把他培养成封建统治的维护者;父亲为了让他光耀门楣,替自己打赢官司。) 3、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 (提示:为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强民富,国兴民荣。) 4、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中的“终于”一词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不可以。“终于”写出了毛泽东离开了天天学经书的小学堂时的高兴心理。) 四、欣赏评价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为通俗顺畅、幽默有趣。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品味其中的精彩之处。 五、朗读背诵 同学们在自由朗读课文时,要注意控制语调。在朗读文章第一部分时,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 六、拓展阅读 我走的路 李泽厚 谈起我的学习和研究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 我是湖南省长沙市人。父亲是邮局的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他在我十二岁的时候便死去了。父亲死后,家境顿陷困境。做着小学教师的母亲,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勉强送我兄弟二人上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至今此话似犹在耳,却不幸竟成了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总不免泫然涕下。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中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清汤淡饭,相依为命,并且为了几个臭钱受了多少气!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叫我清醒地、冷静地认识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充满创伤的幼小心灵以慰藉与温暖;而母亲讲“只问耕耘”的话语和她艰苦奋斗的榜样,则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一定要排除万难去追求真理的决心。有人认为,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一个人在学术上、文艺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应该注意到他的少年时代。我最近讲,搞美学最好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终于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和感伤的少年时代。 的确,在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我就带着忧伤和感慨,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过艾青和艾芜,也填过“凭栏欲向东风恼,莫笑年华早”、“无言独自倚危楼,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之类的词。一半可能是无病呻吟,一半也具有真实性。例如,我爱上了一位表姐,却长期不能真正表白,她倔强、冰冷而美丽……。总之,大概是情感方面的因素,使我没能去钻那毕竟更为枯燥、单纯、严格的自然科学。至今好些人为我惋惜,包括一些老同学、老朋友,我自己搞不清是否应该惋惜,也许应该。
责编:ylm
上一篇:湖南初中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下一篇:湖南初中语文教案:《第一千个球》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