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面试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4-05 17:04:07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责编:赵紫雯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