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当学生在课堂上没听懂提问时,李老师总批评而贾老师则耐心解决问题。这两位教师的做法反映了( )
A、职业知识差异
B、职业能力差异
C、职业理念差异
D、职业认同差异
2、“师者,人之楷模也”,这句话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特殊的复杂性
B、独特的复杂性
C、鲜明的示范性
D、显效的长期性
3、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
A、自然
B、教室
C、家庭
D、社会
4、题干:“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学会生存》
D、《体育之研究》
5、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 )。
A、共存
B、共发展
C、共产生
D、共存、共产生、共发展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C题干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是其教师职业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映。
2.【答案】C
解析:“师者,人之楷模”,强调教师工作的示范性。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答案】D
解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个性与社会性,但是这些学习成果都必须在社会里进行实践应用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稳定的人格。
4.【答案】D
解析:“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他把人的身体看作两个载体:①知识的载体和仓储;②道德的载体和驻所。他强调身体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5.【答案】D
解析: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即表现为教育与社会共存、共产生、共发展。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