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二)历史渊源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三)班级的作用
1.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3.保障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班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4.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分解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