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教育知识

湖南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教育学基础知识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3-26 13:06:03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考察方式:选择题)
 
1.“教育”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当中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作品《说文解字》中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我国对教育的最早的解释,即教告诉受教者怎么做,育告诉受育者做什么。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且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本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属性,其可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其中涵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活动的基本要素(案例)
 
1.教育的三大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教育影响)
 
2.定义和包括
 
(1)教育者: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3)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包括:内容,手段(还包括媒体)。
 
3.教育的三大要素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影响是中介。
 
(1)教师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性)
 
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选择)
 
(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
 
(3)继承性
 
(4)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
 
正向功能(积极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作用)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类
 
显性功能(可预期作用)
 
隐性功能(非预期作用)
 
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要体现上帝和神的旨意。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C.Letoumeau,1831—1902)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理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1869—1047)。
 
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在他看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儿童总是要模仿成人行为的,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关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动物界寻找到,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发展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划分为几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之后的世界教育。
 
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财产,阶级没有产生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秦朝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夏代出现了学校,此时教育代表统治阶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学习内容多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最终目标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或统治者。
 
奴隶社会后期,土地增加,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奴隶反抗严重。就变为了交地租的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秦朝之后),教育的阶级性继续加强并带有明显的等级性,内容则是以四书五经作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则在单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的纪律约束与自我修行,最重要的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
 
押题简答: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①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③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
 
④古代学校教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⑤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是崇尚死记硬背。
 
⑥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等升内地房租
 
(3)近代教育的特点
 
首先,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其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再次,教育的世俗化。
 
最后,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机械工业,社会化大生产需要。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
 
(4)当代教育的特征(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的提出者是: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图片.png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原理了解,只需要到小学水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需要到初中水平等等。信息革命知识大爆炸时代,终身学习的出现)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创新)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二)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性质。
 
教育的性质:
 
资本主义教育:学习内容是民主,人权等
 
社会主义教育: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列毛思想
 
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国家领导,公务员等)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五四运动)
 
(三)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质文化又包含了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种表达方式。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3.功能
 
(1)导向作用,推动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而努力,推动教职工自觉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
 
(2)约束作用。校风形成价值观,形成行为规范,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产生巨大凝聚力。
 
(4)激励作用。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
 
(四)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有广义狭义之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1.国家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四、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4.教育目的要体现教育活动中个体的价值取向。
 
五、历史上主要的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2.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轲。
 
(二)社会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2.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巴格莱(要素主义),孔子等。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之后,要素主义反对进步教育学,人为降低了教育质量,轻视了学科的系统性。强调学科教学,基础内容,注重智力陶冶。教学的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教师,家长才有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内,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儿童本能,冲动,兴趣做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目的和过程是不能分的。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避免一般的终极的目的,而制定当前的各种具体的目的。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综合。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非正式教育,正式非正规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三、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