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包括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语言直观。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如实物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收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活动,教师上课为学生讲解有关花卉知识的课程,课堂拿一盆真花让学生观察或者带领学生到实地去看,利用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如观看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影等,老师上课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雪,在空中向下撒白色纸片,用白色的纸代替雪,利用了模象直观,模象和事物很像,但不是实物;语言直观主要指老师上课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分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时候应该立刻与教学规律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联系起来,毕竟原则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律人为制定的。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所以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过程恰恰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如在《学记》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一过程强调老师要启发学生充分思考问题。让学生动脑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先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学生实在想不通再去开导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考问题。
责编:贺娟华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