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编制 > 辅导课程

湖南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8-09 23:10:44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确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为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内容如下: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自身赖以发展的基础。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过程中种种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

(2)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马克思、思格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逐渐形成了私有制,划分了阶级,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而开始了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逐渐从社会活动的领域深入到生产过程的内部。这种分工的结果,使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只归少数人占有,并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同从事劳动的工人相对立,体力劳动者终生从事局部的某项简单操作,不仅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体力和劳动技艺也畸形化。

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工人是在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生命的。劳动创造的产品越完美,工人就变得越畸形;劳动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就变得越野蛮;劳动创造了智慧,但却给工人带来了愚钝和痴呆。

“大工业的机械,又把工人从机器的地位转变成机器附属品的角色”,更加深了人的片面发展。大机器生产的这个特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过:

(3)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前提下,认为要解决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必须消灭旧的劳动分工而代之以科学的合理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打破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的技术工艺不断更新,生产部门日新月异。现代工业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不断随生产技术基础的变革而变革,引起大量资本和大量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入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现代大工业生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大工业生产特点,不仅向劳动者提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为生产者掌握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实现劳动能力多方面的转换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大工业生产也必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创造条件,为劳动者提供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使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4)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以及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制度的存在,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真正实现。要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彻底消灭限制人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者,成为自己自由时间的享用者。只有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从原始的自然状态,经过片面、畸形的发展阶段,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5)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予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指出要给予儿童良好的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并强调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制订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与以往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区别开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脱离劳动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要使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并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真实本领。由此表明教育为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剥削者或统治者,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

3、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说是古中外教育育人育才的普遍规律。古希腊雅典设立文法学校、弦琴(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的格局及其连续系统的相应教育,很鲜明地表现了重视德、智、体、美素质培养的价值取向。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主张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按照范畴归属来讲,无疑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德、美、体、智”素质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这一追求,一直成为人类社会教育的普遍追求,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基本宗旨。日本、美国等国的教育目的也不例外。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4月23日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报告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成熟化),针对日本“教育荒废”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而美国在小布什当政之初所确立的教育目标(2001)包括:第一、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第二、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率;第三、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第四、奖励成功和处罚失败;第五、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第六、提高教师质量。第七、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第八、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教师将有权把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不断造成破坏的学生请出教室;第九、支持品格教育,增加对各州和学区用于品格教育的拨款,以培训教师学会将各种品格养成课程和活动引入课堂。

古今中外的教育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年轻一代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任何教育所涉人员与机构,没有任何社会的国家及社会组织,希望或需要受教育成为德、智、体、美残缺不全的人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必须反映人类社会教育育人的普遍规律,在培养社会个体素质结构方面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取向。这就涉及到了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问题。

责编:李思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