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十)
一、选择题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
A.杜威 B.孔子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心理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A.促进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4.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A.智力发展 B.知识的增长 C.身心发展 D.体质的增强
5.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
A.课的任务 B.课的内容 C.课的方法 D.课的活动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模拟教学 D.课堂教学
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伸 B.必要补充 C.发展 D.改革形式
10.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地体现在()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能动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的一门社会科学。
12.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育和----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3.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
1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教育和----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1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过程和发展过程。
17.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进”是指:①----②----。
1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和实践性。
1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计划和----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1.德育为什么把说服教育作为主要方法?
22.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23.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6.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
A.笛卡尔 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27.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
2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9.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 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
30.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
A.独立性 B.自我认识 C.自尊 D.对抗性
31.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 B.早期营养 C.环境 D.实践活动
32.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 B.相互作用 C.对比 D.适应
33.注意的两种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34.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 B.目的 C.动机 D.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6.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7.定势也叫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它影响着后继的同类心理活动的----。
38.人的性格形成的途径有家庭、学校教育、----和----。
39.激情具有短暂性、----和----等特点。
40.一般能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与----能力等。
41.----比----更能激发学习动机,所以教学过程应从多种角度积极称颂、表扬学生。
42.知觉是人脑对----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43.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离开物质或物质化客体及----形式,从而转向头脑内部,----常作用于观念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
4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46.气质和性格的关系是怎样的?
47.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1.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12.教会骑士
13.社会分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法纪道德品质
15.教书育人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6.个体认识
17.教学速度教学内容深度
18.自愿性灵活性
19.学期具体行动
三、简答题
20.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重要和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1.说服教育法的特点在于正面教育,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在德育方法体系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广泛、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才能获得。
(2)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
(3)说服教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可见,说服教育法对每个学生都普遍适用,在每一年龄阶段都离不开,而且教育者不论采用哪一种德育方法,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
22.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 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都要从教育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 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目的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 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23.主体性是教师劳动手段的重要特点,与其他劳动明显的不同。这种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
(1)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存在于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等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教师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
(2)教师在使用教材、挂图、模型等这样一些物化的劳动工具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过程,将凝聚在其中的智能和情感完全转化为教师主体的东西。
四、论述题
2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生存方式制约,但具有自己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有自身的继承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会引起教育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变化,但 不是所有方面都会改变。任何一种教育,就其思想、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看,都是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所继承 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作为意识的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联系,与教育相互作用。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来说,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 济的存在。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灭亡之后,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并不立即消亡,仍然会存在一个相当时期。与此相反,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可能在一定条件下 超越当时政治经济的局限性而产生,表现出不平衡性。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教育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不可否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程度。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 26.B 27.C 28.C 29.D 30.A 31.A 32.A 33.B 34.D
六、填空题
35.心理现象规律
36.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37.准备状态趋向
38.职业活动社会实践
39.爆发性指向性
40.观察力思维
41.奖励惩罚
42.直接作用于整体属性
43.外显借助语言
七、简答题
44.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意识具有自觉地目的性。表现为行动之前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和目的性。
(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类不断地积极地认识世界,并且改造着世界。
(3)意识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意识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水平不同。
(4)意识是人类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
45.(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的影响
(4)迁移的作用
(5)情绪与动机的影响
(6)个性因素的作用
46.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二者均属于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范畴,是在统一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二者互相渗透,又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性格的动态表现形式,以及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一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表现在:
(1)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本质不同。
(2)气质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3)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性格有好坏之分,是衡量人的品性以及社会价值地位的主要指标。
(4)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5)不同年龄阶段,气质和性格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不同。
47.(1)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
(2)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应形成动作反映系统。
八、论述题
48.(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考问题,它为思维活动指明了方向,它是正确的思维路线,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它要求人们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2)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与自觉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过程,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适当时机予以提示, 通过作业的回答,或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路。
(3)加强言语训练。思维逻辑是评价人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修养和学生的语言修养。语言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要完整、清晰、简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同样条件下,定势会使人顺利、快速地解决问题。但是也要善于变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实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通过实际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独立性品质。
(6)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培养创造动机。
②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地结合。
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