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夸美纽斯
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贝尔
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8.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12.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3.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5.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6.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7.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8.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20.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的方式属于咨询中的()。
A.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B.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C.着重改变认识的方法
D.游戏疗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班会的主要形式由常规班会、生活会、_________。
2.德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3.教师备课的前提准备:一是钻研教材,二是了解学生,三是_________。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_____作用。
5.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___和教育问题,揭示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_。
7.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是实行_________。
8.个体技能需要通过_________才能达到熟练。
9.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10.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_。
11.创造性的核心是_________。
1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解决
2.德育
3.课堂教学
4.智力技能
5.教育心理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它是由什么决定?
3.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4.元认知策略包括什么?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认识。
2.试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六、案例分析(15分)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是自然形态的教育。
2.【答案】D。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他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3.【答案】A。解析: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4.【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5.【答案】D。解析:题干是说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
6.【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7.【答案】A。解析: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答案】C。解析:这是谈话法的释义。
9.【答案】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0.【答案】A。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11.【答案】B。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2.【答案】C。解析: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3.【答案】D。解析:态度是指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4.【答案】C。解析:“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属于概括性命题学习,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题干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15.【答案】B。解析: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16.【答案】B。解析: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7.【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8.【答案】B。解析:变式,就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
19.【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发散思维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0.【答案】B。解析:侧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包括鼓励表达、传达共感、身体放松。
二、填空题
1.晨会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3.设计教法
4.评价
5.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九年义务教育
8.练习
9.桑代克
10.道德行为
11.发散思维
12.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4.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个体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等。
5.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据教育目的来计划和安排。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3.【答案要点】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4.【答案要点】
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谋划具体计划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自我提问是一种很有用的元认知的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理解上的不足。
5.【答案要点】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即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个性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3)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知识
原有知识的激活和运用在创造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还是类比联想,这都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环节。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结合实际论述,可酌情加分)
2.【答案要点】
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的要点为:
(1)说服教育: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情感陶冶: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
(3)榜样示范: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德去影响、教育学生,促进更多学生效仿;
(4)实际锻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的实际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赏罚要分明: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肯定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
(6)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以此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