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经验课程
2.(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实践过程
3.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B.素质教育的实施
C.知识经济的出现
D.政治的民主化
4.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5.某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课程观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
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7.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
A.社会教育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基础教育制度
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10.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1.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
A.苏联型学制
B.双轨制
C.六三三制
D.单轨制
12.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我的教育信条》
13.李琳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 )。
A.深度加工
B.运用记忆术
C.适当过度学习
D.机械识记
14.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15.“午饭吃鱼还是吃炸鸡呢?吃鱼更健康,但是刺多;吃炸鸡没有刺的烦恼,但是不够健康。”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6.下列哪一项属于“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17.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蒽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8.由卢扎诺夫创立的( )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与无意识功能统一,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有效的更多的信息。
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B.发现法
C.探究法
D.暗示教学法
19.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
练学生的( )。
A.群体意识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20.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
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
B.高年级学生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2.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 )。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C.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D.注重良好仪表、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E.做学生的朋友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
A.家庭教养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D.隔辈群体
E.遗传
5.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 )为主。
A.直接经验
B.书本知识
C.实际技能
D.间接经验
E.人际交往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其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
7.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 )。
A.前学校
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教育机构
E.高等学校
8.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9.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向型与外向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可控型与不可控型
10.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学生观
2.慎独
3.教育法律关系
4.依法执教
5.学习准备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
2.简述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3.简述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4.简述教育的法律救济途径。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2.谈谈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本质。
六、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10分)
某经济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
请结合案例,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是否合适。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D【解析】该题考查经验课程的概念。
2.A【解析】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B【解析】多元文化、知识经济及民主政治都是新课改的背景,但它们是一种宏观背景,只有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是其微观层面的背景。
4.C【解析】题干中所体现出的是中学生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这种推理能力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形式运算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
5.D【解析】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应该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D【解析】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强调的是人的体验。
7.C【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制定的,而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8.B【解析】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超限抑制: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9.B【解析】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0.C【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11.B【解析】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现代的英国,中等学校仍然沿袭着双轨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2.A【解析】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学专著。
13.B【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4.C【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15.D【解析】题干呈现的是同时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两个目标,因此是多重趋避冲突。
16.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7.B【解析】由教育学中教学原则中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原则可知。
18.D【解析】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接受信息。
19.C【解析】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0.C【解析】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AC【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师自编测验优缺点的理解。
3.ABCD【解析】E项应为做学生的楷模。
4.ABC【解析】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5.BD【解析】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
6.ABCD【解析】原始社会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没有专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师,教育并不是在特定场所进行。
7.ABCD【解析】高等学校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学校教育类型,所以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前四者。
8.BCDE【解析】政治背景不是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必备资格,因此与题意不合,排除。
9.ABD【解析】学生问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0.ACE【解析】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同时还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学生观的核心是教育者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及人格上的差异及其影响。
2.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
3.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4.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答案要点】
1.学生之所以是发展中的人,主要原因在于: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3.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知识,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
第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
(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凡符合上述条件和受案范围的,可以通过诉讼的途径获得法律救济。
(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申诉包括教育行政人员的一般申诉、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等。
(3)仲裁和调解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答案要点】
1.(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
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因此,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遵循这样的过程,通过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①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同的。③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最后,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10分)
【答案要点】
该案例反映了教育中的困境。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教育体制、家长行为等,对教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领导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屈服、下跪。教育中的困境使教师丧失了真诚,丧失了尊严,丧失了品格和追求。
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有思想才能滋养心灵和厚重人格;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而丧失个人的原则。
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有待商榷。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格、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理想,便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一跪,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的危机就更严重了。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离教育更远。但这种危机不只是教师本身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