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概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概括,指出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2.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商品经济和市场不发达,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2)由于缺乏民主与法制的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落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完善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大量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广泛存在,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
3.作为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一个上百年的较长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后来被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仍然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再次提出了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三个标准中,最根本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仍然是生产力标准。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一方面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这标志着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即我国现代化建设70年间的宏伟构想已经形成。1997年,江泽民同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第三步战略步骤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江泽民同志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