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精神需要和( )。
A.物质需要 B.生理需要 C.社会需要 D.成长需要
3.新教师第一次上讲台表现慌乱属于(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4.中小学班主任的任务包括( )。
A.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B.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D.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6.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7.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判断题)
8.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判断题)
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判断题)
10.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2.【答案】A。 解析: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答案】C。
4.【答案】ABCD。
5.【答案】BCD。
6.【答案】AC。 解析: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7.【答案】√。
8.【答案】√。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多程性的指导作用。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
9.【答案】×。 解析: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
10.【答案】×。 解析: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