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I.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I.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色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精选练习题
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答案:C。讲师解析: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 )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培育“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
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答案:A。讲师解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学校教育
D.个体因素
答案:B。讲师解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