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具体按照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以及贯穿整个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来完成,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与其相对应要解决教学目标的任务。在拓展延伸环节,是要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进行“再加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很好的利用所学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很多老师是刚刚开始接触试讲或者说课,他们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对一篇文本的理解度还远远不够,不知道要拓展什么?到了该拓展的地方没有条件反射式、主动性拓展的意识,很多情况下是到了拓展环节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拓展,为了拓展而拓展。第二:在深入研读部分已经拓展的很充分了,在拓展延伸环节是否还要进行再次拓展?在此我提出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了解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用意。
课程理念的第四条明确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求教师改善以前以知识讲解为主体,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把语文学习内容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能够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真正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的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其次:了解拓展延伸环节具体可作的内容。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拓展延伸环节是应建设“大语文”学习观而生,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进行拓展?大体可以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维目标分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比如:相关书籍、名家名篇、电影、网络、戏剧表演、博物馆等这些课内外的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尤其是对待一些古诗文阅读、名篇阅读等;可以将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也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横向和纵向上体会不同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感受不同的同时找出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面对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默写……
接下来:拓展延伸具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有两种。
针对于很多老师不清楚到底是在深入研读部分拓展还是单独拓展,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建议。
1.适时拓展。
贯穿整个深入研读部分及时进行拓展。也就是说边讲边拓展。学到新知,就会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例如:学到生字词,就让学生联想到和它形近的字、音相同但意不同的字;学到修辞手法,就让学生及时仿写仿造句子;学到诗歌特定意象,就让联想还有哪些诗歌用了这个特定意象;学习了文章中的真、善、美,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自己该如何去做等等。接下来,我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进行讲解。在《草原》这篇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两条主线:1.风光美,2.人情美;来突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主题,在具体的深入研读环节中,往往也是按照这两幅画面来授课。第一幅画面——作者通过优美的词语、语句着力描写草原的风光图,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美好的草原风光图,所以老师在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美的同时,还要进行优美语言的拓展,比如:学习了文章中的比喻句,就要让学生练习造比喻句的能力;学习了用多种修辞描写一幅美景的表现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出他们身边熟知的另外一幅美景等等以达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心目中草原的美丽景象。这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出发,也渗透着对学生审美视角的培养;其次第二幅画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放在了对蒙古族人民接人待物的热情上,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进行我们祖国56个民族大团结情感的拓展,这样就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单纯的去理解文本中作者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是要延伸到自己,培养对其他民族同胞的关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维目标出发。
因为在深入讲解环节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的特别充分了,就没有必要单独再次进行拓展延伸环节的展开。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